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_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案设计意图

tamoadmin 2024-08-26 人已围观

简介1.《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年级组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活动方案3.小学高年级组教研记录4.幼儿园教案课后回忆怎么写5.怎样培养语文学习创新能力6.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7.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不经意间,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又告一段落了,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写一份活动总结,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活动总结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学校公

1.《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年级组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活动方案

3.小学高年级组教研记录

4.幼儿园教案课后回忆怎么写

5.怎样培养语文学习创新能力

6.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

7.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_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案设计意图

 不经意间,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又告一段落了,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写一份活动总结,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活动总结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1

 我系部进行了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活动,本次活动给教师创造了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析,对所教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加工和重组,通过亲自授课、课后反思、听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课,并及时地对课进行评议等一系列方式和措施,不仅认识到自身授课上的不足,而且还学习了其他教师授课中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大多数教师认为,每一次这样的教学公开课都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水平在每一次锻炼中得到提升,在相互的交流中有了进一步地发展。从每一次听课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同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知识领域、课改精神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在逐步地加深,我们也能从青年教师的身上学习他们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不足,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更大的提高。

 现对本次教学公开课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参与面广

 本次教学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大部分校领导都能跟踪听课,坐下来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教学的重视。在这次公开课活动中,我系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授课,授课人数较多,全校的教师都可以参加听课,而且我们还实行了听课签到制度,课后及时进行评议。

 二、教师的授课思路新颖

 本次公开课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青年教师专业基础扎实,知识丰富,课堂讲授清晰,知识点剖析透彻,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师的授课思路新颖,教学理念先进,呈现了他们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

 三、多媒体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确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大多数教师能够结合授课内容亲自制作或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制成课件,有些课件中还配有音乐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课件的制作水平很高,起到的效果也很好。这说明教师们的教育技术水平也有了大提高。

 四、评课及时客观

 这次公开课我们用听课教师当场打分和课后集中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认真做好评课记录。在这次活动中每位听课教师都尽职尽责,客观各自打分,没有带有个人感彩的现象。评课过程中,首先请授课教师阐述设计思路和理念,每个评课教师都能用心地去评,都能指出授课中的亮点和可借鉴之处,指出不足或有待修改之处,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教学相涨。

 当然,在本次教学公开课活动中,也有些不尽人意之处,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安排得不够合理,所占用的时间分配上还需要进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上也存在教师讲解过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的现象;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教师自身要有、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上做得还不尽完美;教案的设计上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有的老师无板书,有的老师板书没有条理,有的老师板书没有突出重点。

 总之,这次教学公开课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既反映出了教师较高的基本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也暴露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全体教师还要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促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全体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拼搏、团结奋进,才能促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2

 为了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锻炼教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依据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本学期我校深入开展了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这次活动是由教导处组织发起的,全校科任教师每人都上了一节公开课,共12节。现就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一下总结:

 一、组织形式严谨,领导全程参与。

 本学期的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取每周全体教师同备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形式。即每周的周一公布执教教师和执教课题,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在此期间其他教师也认真研究此课,为研讨交流做好准备。在活动期间主分要分为三个程序:一是课堂教学,全体教师的业务领导参与听课;二是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三是所有听课教师和业务领导参与研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程雪亚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经常深入课堂参加听评课。每次活动后进行了认真打分。

 二、全体执教教师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每周公开课的教师课前都能充分准备,无“做课”现象,以课堂教学本来面目,突显教学本质,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求实、求新、求变。有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教法、新学法”,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张静老师的数学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方圆老师的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有的探究活动较成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重点突出,能较好地突破难点,如马红梅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小枣树与小柳树》;王学华老师的数学课《分桃子》;有的教学思路和过程清晰、完整,教态亲切自然,有大家风范,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体现,课堂合理有效,能灵活调控课堂进程;孙峰老师的语文课《小英雄雨来》;有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明显,课堂设计实用有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此项活动不仅是我校教师的一次大练兵,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全体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将校本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体教师都在执教或研讨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大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业务领导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和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共进行了“低年级的识字课怎么教”“如何评课”“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如何设计课前导入”“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要点”等多次校本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活动的开展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不能端正态度,参加活动不踊跃,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

 2、个别教师不能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个别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本学期开展活动中的优缺点,我们认为在以后应该不断创新和改变原有模式促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继续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把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组织好各个教学环节,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磨练,整体提高华佗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向抓管理、重精细、强素质、创特色这一工作目标迈进。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童话的情节往往较为曲折,故事性强,常有丰富的联想或幻想,也正是有了这些特征,因此,童话故事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有魅力。从文章中看来,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行为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童话,之前也学过不少童话。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小蝌蚪找妈妈》等,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 》《纸船和风筝》等。所以孩子们对于童话中拟人化的语言、神奇超凡的形象并不奇怪,孩子们喜欢童话的有趣,喜欢角色的善良,更喜欢童话中美好的一面。既然是童话,教师就要用童话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读童话、学童话、演童话、写童话。通过朗读、讲述、想象等多种方法去理解童话的内容、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

 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文类。《巨人的花园》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在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还是用词用语都很有特点,但作为童话,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体特点。本课教学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本课教学紧扣主线,抓住花园前后的变化及巨人态度的变化,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感受童话的魅力。在读故事、说故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续编故事激发创作童话的欲望,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词,积累“草翠花开”等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2.能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起对童话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内容,积累词句,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独有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对比、想象等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童话,体会童话特点

 1.猜一猜: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你们喜欢这些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概括:拟人化、富有想象、情节生动有趣……)

 2.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英国作家王尔德走进他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板书,齐读。

  (二)走近童话,整体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

 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读童话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办法解决掉不会读的字词。(站起来读,读完坐下,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厉害的小朋友会在文中找一些帮助你概括这个故事的词句,圈画下来,这就叫批注。)

 2.读词语,并运用。

 洋溢 允许 训斥 围墙 告示牌

 巨人的花园曾经( )着孩子们的笑声,当巨人砌了( )、插了( )、不( )孩子们入内,还( )孩子们后,他的花园就变了。

 凝视 冷酷 火辣辣 覆盖 拆除 愉快

 当桃树下的小男孩( )着巨人,巨人也变了。感到脸上( )的,( )的心也被融化了,他立刻( )围墙,和孩子们( )地玩耍。

 师小结:孩子们学的词语不仅要会读,而且还要会用。

 3.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有时候我们可以串联课文中的生字词来概括主要内容,多好的一种新方法。

  (三)走进童话,对比学习巨人的花园的前后之变

 1.巨人的花园到底有什么变化呢?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巨人花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随机学习句子。

 句一: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巨人曾经的花园是怎么样的?(板书:四季如春。)

 (2)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体会读出这种美丽与欢乐。

 句二: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句三: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句四: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句五: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1)巨人的花园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凄凉、增添春意、冰雪覆盖、充满欢乐。)

 (2)花园的变化和什么有关?(孩子们的到来和离去、巨人的训斥和驱赶。)

 师小结:花园似乎被施了魔法,前后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语言的魅力。作者不仅用这样的对比写法,他的用词方面很有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把他们圈一圈,读一读。

 3.学生圈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师小结:这也是作者写这则童话用词用句的魅力之处。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种神奇读好。

 4.谁来用讲故事的语气为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四)聚焦小男孩,感受童话之魅力

 当巨人训斥孩子们时,所有的孩子都跑了,唯独有一个小男孩,他站在桃树底下凝视着巨人。

 1.把描写小男孩子的句子画下来,一起读一读。

 2.小男孩有这样的举动,你有什么感叹?有这样神奇的人物我们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一篇──童话,童话里处处充满着──想象(板书:想象。)

  (五)设疑结课,完成部分作业

 1.小男孩的眼神和亲吻让巨人改变了,这眼神和亲吻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巨人前后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六)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拟人化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冰雪覆盖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

 2.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3. 学习童话独有的语言,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从中明白道理。

  三、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学会积累运用

 听写四字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绿树成阴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巨人的花园以前是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他赶走孩子们以后,花园里天天( )、( ),孩子们偷偷钻进来后又给了花园春意,可是巨人又训斥孩子们,把孩子们赶跑了,与此同时( )、( )、花园又被( )了。

 师小结:是巨人的态度和行为让花园前后有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打开书本继续走进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二)对比朗读,体会巨人的冷漠与改变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之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几次驱赶孩子们?后来是怎么样的?把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 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交流反馈。

 3. 指导朗读。

 4. 你感觉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

 补充资料:巨人没有朋友,他一个人呆在花园里。他每天都很孤独,唯一的朋友是一个妖怪。因为自己是巨人,所有的人都向他投去奇怪的眼神。他变得不爱说话,有一次他到妖怪家去,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这一走就是七年。

 5. 小男孩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6.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吻吗?它吻走了什么?吻来了什么?(冷酷、无情、训斥;关爱、温暖、改变。)

 7. 如果你是巨人,你明白了什么?(快乐要与人分享。)

  (三)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快乐了,所以他的花园四季如春了,这是多美好的画面,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常常能够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

 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童话中那么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对吗?

  (四)续编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

 1.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喜同悲,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续编故事: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词语提供:不再是……而是……;巨人、孩子们、花园。)

 2. 故事交流。

 3.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作业。

 4. 补充资料袋。推荐《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集》

  (五)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第一次训斥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第二、三次驱赶 冰雪覆盖

 改变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年级组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活动方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的特点,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明白乐应当 大家分享。

 3、摘抄喜欢的词句。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上周,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读的童话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用心读读其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它是根据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改编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二)集中交流

 三、质疑问难,探究理解

 1、细读这 篇童话,你对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勾画圈点,或做一些批注。

 2、师生共同梳理,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对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的理解上:

 (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怎么理解?(2)“唤来寒冷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巨人为什么这样说?

 3、精读课文,尝试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

 四、信息反馈,巩固练习

 1、读词语,并自主选择词语造句。

 洋溢允许围墙增添训斥喧闹告示牌

 覆盖凝视冷酷愉快拆除脸颊火辣辣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童话的情节往往较为曲折,故事性强,常有丰富的联想或幻想,也正是有了这些特征,因此,童话故事往往比其他类型的文章更有魅力。从文章中看来,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行为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童话,之前也学过不少童话。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小蝌蚪找妈妈》等,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 》《纸船和风筝》等。所以孩子们对于童话中拟人化的语言、神奇超凡的形象并不奇怪,孩子们喜欢童话的有趣,喜欢角色的善良,更喜欢童话中美好的一面。既然是童话,教师就要用童话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读童话、学童话、演童话、写童话。通过朗读、讲述、想象等多种方法去理解童话的内容、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

 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文类。《巨人的花园》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在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还是用词用语都很有特点,但作为童话,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体特点。本课教学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本课教学紧扣主线,抓住花园前后的变化及巨人态度的变化,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感受童话的魅力。在读故事、说故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续编故事激发创作童话的欲望,感受创作童话的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词,积累“草翠花开”等好词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

 2.能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等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起对童话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内容,积累词句,感受巨人的花园前后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独有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对比、想象等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童话,体会童话特点

 1.猜一猜: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童话故事,你们喜欢这些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和我们平时读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随机概括:拟人化、富有想象、情节生动有趣……)

 2.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随英国作家王尔德走进他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板书,齐读。

 (二)走近童话,整体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初读。

 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读童话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办法解决掉不会读的字词。(站起来读,读完坐下,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厉害的小朋友会在文中找一些帮助你概括这个故事的词句,圈画下来,这就叫批注。)

 2.读词语,并运用。

 洋溢 允许 训斥 围墙 告示牌

 巨人的花园曾经( )着孩子们的笑声,当巨人砌了( )、插了( )、不( )孩子们入内,还( )孩子们后,他的花园就变了。

 凝视 冷酷 火辣辣 覆盖 拆除 愉快

 当桃树下的小男孩( )着巨人,巨人也变了。感到脸上( )的,( )的心也被融化了,他立刻( )围墙,和孩子们( )地玩耍。

 师小结:孩子们学的词语不仅要会读,而且还要会用。

 3.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有时候我们可以串联课文中的生字词来概括主要内容,多好的一种新方法。

 (三)走进童话,对比学习巨人的花园的前后之变

 1.巨人的.花园到底有什么变化呢?默读课文,找找描写巨人花园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随机学习句子。

 句一: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巨人曾经的花园是怎么样的?(板书:四季如春。)

 (2)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体会读出这种美丽与欢乐。

 句二: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句三: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句四: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句五: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1)巨人的花园前后有什么变化?(板书:凄凉、增添春意、冰雪覆盖、充满欢乐。)

 (2)花园的变化和什么有关?(孩子们的到来和离去、巨人的训斥和驱赶。)

 师小结:花园似乎被施了魔法,前后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这是童话语言的魅力。作者不仅用这样的对比写法,他的用词方面很有特点,你们发现了吗?把他们圈一圈,读一读。

 3.学生圈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师小结:这也是作者写这则童话用词用句的魅力之处。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种神奇读好。

 4.谁来用讲故事的语气为大家美美地读一读。

 (四)聚焦小男孩,感受童话之魅力

 当巨人训斥孩子们时,所有的孩子都跑了,唯独有一个小男孩,他站在桃树底下凝视着巨人。

 1.把描写小男孩子的句子画下来,一起读一读。

 2.小男孩有这样的举动,你有什么感叹?有这样神奇的人物我们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一篇──童话,童话里处处充满着──想象(板书:想象。)

 (五)设疑结课,完成部分作业

 1.小男孩的眼神和亲吻让巨人改变了,这眼神和亲吻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巨人前后会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2.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六)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拟人化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冰雪覆盖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

 2.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3. 学习童话独有的语言,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巨人前后的态度变化,从中明白道理。

 三、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续编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学会积累运用

 听写四字词语,读一读说一说。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鲜果飘香 白雪一片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绿树成阴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巨人的花园以前是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他赶走孩子们以后,花园里天天( )、( ),孩子们偷偷钻进来后又给了花园春意,可是巨人又训斥孩子们,把孩子们赶跑了,与此同时( )、( )、花园又被( )了。

 师小结:是巨人的态度和行为让花园前后有了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打开书本继续走进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二)对比朗读,体会巨人的冷漠与改变

 1. 默读课文,想一想巨人之前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几次驱赶孩子们?后来是怎么样的?把描写巨人言行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 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交流反馈。

 3. 指导朗读。

 4. 你感觉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巨人?

 补充资料:巨人没有朋友,他一个人呆在花园里。他每天都很孤独,唯一的朋友是一个妖怪。因为自己是巨人,所有的人都向他投去奇怪的眼神。他变得不爱说话,有一次他到妖怪家去,把他想说的话都说了,这一走就是七年。

 5. 小男孩的眼神仿佛在说什么?

 6. 这是一个普通的亲吻吗?它吻走了什么?吻来了什么?(冷酷、无情、训斥;关爱、温暖、改变。)

 7. 如果你是巨人,你明白了什么?(快乐要与人分享。)

 (三)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快乐了,所以他的花园四季如春了,这是多美好的画面,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在童话世界里常常能够看到,在生活中也能看到。

 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没有童话中那么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对吗?

 (四)续编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

 1.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喜同悲,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续编故事: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们,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词语提供:不再是……而是……;巨人、孩子们、花园。)

 2. 故事交流。

 3.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作业。

 4. 补充资料袋。推荐《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集》

 (五)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四季如春

 第一次训斥 凄凉

 增添春意 对比

 第二、三次驱赶 冰雪覆盖

 改变 充满欢乐 想象

 分享、温暖、关爱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5、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 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四、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3、《黄冈》第9课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新绿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教后反思

 《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正是这些对比使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显现出来,但所有的情节变化都以墙为线索,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就以“孩子”“春天”为切入点。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孩子与春天有关的对比变化。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认识8生字,会写12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制作动画片)、生字卡、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多媒体。

 2.过渡——出示语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小学高年级组教研记录

一、研究专题: 依据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以及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及重点,我们学年组确立本学期语文教学研究的专题依旧为:“教给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继续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以后阅读和习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二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学期,通过对这个专题的持续研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以后学好语文形成良好开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 研究目标进行此专题研究是为了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切实进行最基础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课外积累的知识或搜集的资料等方法,准确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专题分解:

依据教材编排和组元训练,立足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研究成果,我们将专题分解如下:

(一)第二组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可以重点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积累一点写事的方法和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等策略的具体化、细化的研究。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情的预设,特别是对思维生长点、发散点的把握。

学生面——重点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感情朗读等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第四组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编排了一些能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重点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师面——根据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指导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点拨,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续编故事。学生面——学习质疑讨论、评价故事内容,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或表演来理解课文,大胆进行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哲理。(三)第七组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本单元课文有《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贴近生活。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情感,加深体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策略研究。学生面——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以及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四、 月份研究内容与措施:月份 内容 措施 授课 9月 第二组元教学前精心设计切入点和预设学情,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江红 《一分钟》10月 第四组元 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评价故事内容,学习复述或表演,感悟哲理。能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迟雅琴 《坐井观天》11月第七组元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引用资料理解课文耿业清 《‘红领巾’真好》 12月 梳理总结 五、预期成果:(一)教师方面:1、总结、提炼、发展已有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和模式,如:切入点的设计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能力训练的策略、读写结合训练模式等等。2、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二)学生方面:1、学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能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2、选择合适的片段指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二年级级部转化差生 作者:未知 来自:单县实验小学 点击:78 时间:2005-10-11 由于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时间长,加上孩子入学早、年龄较小,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较底管理不够严格。以致于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以下: 一、 寻找差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情况

1、 学习习惯差,听课作业不认真。

2、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3、 个别是智力因素。

二、 对差生做全面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

1、 从任课老师同学那里了解该生的在校表现及优,缺点。

2、 联系家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及优缺点寻找差原因。

三、 针对不同类型的差生制定不同的措施,使其树立自信,逐渐向优生转化。

1、 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结合家长,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习惯在哪儿,并让其有意识地去改变差生习惯。 对听课不认真的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醒,对作业只能感的地方指出表扬,差的地方给予鼓励并指出如何改正,让他们当面订正。2、 对智力差的学生,要结合家长,让他们多费些精力,多花点时间,平时让孩子多写多练。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例如:讲《秋天》(《暖色音乐》)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每篇周记都有人写诗。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例如:《猎狐》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由情节“猎狐“——“放狐”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怎样;一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把握了这两点,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如《蜀鄙二僧》)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们,不由得欢庆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展示才能,让更多教师和学子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成为“自由”的人。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繁华的虚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形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解读,分析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材的创新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以往那种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为历史,而应将主动权全面的完整的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其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飞翔,自由驰骋,教师只是一个宏观调控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共同探讨交流,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无形中传给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对话,就有对话中大差异,真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仁者见忍,智者见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为

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师是否听之任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的来。成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惜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强调多元理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某一发展水平。应此,作为调度者的教师,应该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准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二“无招”与“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绝,身怀绝技,他们信奉“无招胜有招”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无招比有招更能取敌制胜。语文教学“五环节”,“目标教学”…语文教师可能耳熟能详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这棵大树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进景下,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来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教发的灵活多样,如果我们只限于几种模式,无疑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带着脚镣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罗马”只要目标一致,方式可以多样。在宽松的环境里你教的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应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可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话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得到青睐。

作文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缩影。应此作文的批阅尤其重要。阅读一篇作文无疑是一次师生对话。评语是师生沟通的媒介, 教师针对学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评语,学生再根据评语修改作文,。这样一方面学生吸取教师的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达到心灵的沟通,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二、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得其所的。

幼儿园教案课后回忆怎么写

一、研究专题: 依据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以及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及重点,我们学年组确立本学期语文教学研究的专题依旧为:“教给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继续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以后阅读和习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二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学期,通过对这个专题的持续研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以后学好语文形成良好开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 研究目标进行此专题研究是为了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切实进行最基础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课外积累的知识或搜集的资料等方法,准确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专题分解:

依据教材编排和组元训练,立足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研究成果,我们将专题分解如下:

(一)第二组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可以重点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积累一点写事的方法和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等策略的具体化、细化的研究。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情的预设,特别是对思维生长点、发散点的把握。

学生面——重点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感情朗读等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第四组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编排了一些能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重点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师面——根据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指导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点拨,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续编故事。学生面——学习质疑讨论、评价故事内容,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或表演来理解课文,大胆进行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哲理。(三)第七组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本单元课文有《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贴近生活。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情感,加深体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策略研究。学生面——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以及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四、 月份研究内容与措施:月份 内容 措施 授课 9月 第二组元教学前精心设计切入点和预设学情,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江红 《一分钟》10月 第四组元 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评价故事内容,学习复述或表演,感悟哲理。能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迟雅琴 《坐井观天》11月第七组元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引用资料理解课文耿业清 《‘红领巾’真好》 12月 梳理总结 五、预期成果:(一)教师方面:1、总结、提炼、发展已有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和模式,如:切入点的设计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能力训练的策略、读写结合训练模式等等。2、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二)学生方面:1、学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能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2、选择合适的片段指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二年级级部转化差生 作者:未知 来自:单县实验小学 点击:78 时间:2005-10-11 由于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时间长,加上孩子入学早、年龄较小,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较底管理不够严格。以致于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以下: 一、 寻找差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情况

1、 学习习惯差,听课作业不认真。

2、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3、 个别是智力因素。

二、 对差生做全面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

1、 从任课老师同学那里了解该生的在校表现及优,缺点。

2、 联系家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及优缺点寻找差原因。

三、 针对不同类型的差生制定不同的措施,使其树立自信,逐渐向优生转化。

1、 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结合家长,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习惯在哪儿,并让其有意识地去改变差生习惯。 对听课不认真的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醒,对作业只能感的地方指出表扬,差的地方给予鼓励并指出如何改正,让他们当面订正。2、 对智力差的学生,要结合家长,让他们多费些精力,多花点时间,平时让孩子多写多练。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例如:讲《秋天》(《暖色音乐》)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每篇周记都有人写诗。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例如:《猎狐》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由情节“猎狐“——“放狐”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怎样;一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把握了这两点,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如《蜀鄙二僧》)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们,不由得欢庆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展示才能,让更多教师和学子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成为“自由”的人。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繁华的虚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形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解读,分析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材的创新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以往那种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为历史,而应将主动权全面的完整的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其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飞翔,自由驰骋,教师只是一个宏观调控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共同探讨交流,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无形中传给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对话,就有对话中大差异,真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仁者见忍,智者见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为

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师是否听之任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的来。成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惜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强调多元理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某一发展水平。应此,作为调度者的教师,应该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准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二“无招”与“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绝,身怀绝技,他们信奉“无招胜有招”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无招比有招更能取敌制胜。语文教学“五环节”,“目标教学”…语文教师可能耳熟能详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这棵大树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进景下,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来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教发的灵活多样,如果我们只限于几种模式,无疑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带着脚镣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罗马”只要目标一致,方式可以多样。在宽松的环境里你教的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应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可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话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得到青睐。

作文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缩影。应此作文的批阅尤其重要。阅读一篇作文无疑是一次师生对话。评语是师生沟通的媒介, 教师针对学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评语,学生再根据评语修改作文,。这样一方面学生吸取教师的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达到心灵的沟通,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二、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

,主旨是

”;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怎样培养语文学习创新能力

一、研究专题: 依据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中学生呈现出的问题以及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及重点,我们学年组确立本学期语文教学研究的专题依旧为:“教给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继续对学生进行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低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以后阅读和习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二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本学期,通过对这个专题的持续研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以后学好语文形成良好开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二、 研究目标进行此专题研究是为了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切实进行最基础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课外积累的知识或搜集的资料等方法,准确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专题分解:

依据教材编排和组元训练,立足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研究成果,我们将专题分解如下:

(一)第二组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可以重点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积累一点写事的方法和珍惜时间的格言。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等策略的具体化、细化的研究。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情的预设,特别是对思维生长点、发散点的把握。

学生面——重点掌握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感情朗读等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第四组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编排了一些能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重点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师面——根据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指导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点拨,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续编故事。学生面——学习质疑讨论、评价故事内容,通过入情入境朗读或表演来理解课文,大胆进行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能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哲理。(三)第七组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本单元课文有《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贴近生活。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情感,加深体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面——切入点问题的设计、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点拨时机的把握、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策略研究。学生面——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观察生活以及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四、 月份研究内容与措施:月份 内容 措施 授课 9月 第二组元教学前精心设计切入点和预设学情,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江红 《一分钟》10月 第四组元 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评价故事内容,学习复述或表演,感悟哲理。能合理想像,续编故事。迟雅琴 《坐井观天》11月第七组元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美好品质,加强环保意识,有效引用资料理解课文耿业清 《‘红领巾’真好》 12月 梳理总结 五、预期成果:(一)教师方面:1、总结、提炼、发展已有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和模式,如:切入点的设计策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能力训练的策略、读写结合训练模式等等。2、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二)学生方面:1、学会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能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2、选择合适的片段指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二年级级部转化差生 作者:未知 来自:单县实验小学 点击:78 时间:2005-10-11 由于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时间长,加上孩子入学早、年龄较小,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较底管理不够严格。以致于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以下: 一、 寻找差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情况

1、 学习习惯差,听课作业不认真。

2、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3、 个别是智力因素。

二、 对差生做全面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

1、 从任课老师同学那里了解该生的在校表现及优,缺点。

2、 联系家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及优缺点寻找差原因。

三、 针对不同类型的差生制定不同的措施,使其树立自信,逐渐向优生转化。

1、 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结合家长,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习惯在哪儿,并让其有意识地去改变差生习惯。 对听课不认真的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醒,对作业只能感的地方指出表扬,差的地方给予鼓励并指出如何改正,让他们当面订正。2、 对智力差的学生,要结合家长,让他们多费些精力,多花点时间,平时让孩子多写多练。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例如:讲《秋天》(《暖色音乐》)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每篇周记都有人写诗。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例如:《猎狐》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由情节“猎狐“——“放狐”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怎样;一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把握了这两点,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如《蜀鄙二僧》)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们,不由得欢庆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展示才能,让更多教师和学子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成为“自由”的人。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繁华的虚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形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解读,分析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材的创新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以往那种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为历史,而应将主动权全面的完整的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其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飞翔,自由驰骋,教师只是一个宏观调控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共同探讨交流,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无形中传给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对话,就有对话中大差异,真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仁者见忍,智者见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为

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师是否听之任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的来。成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惜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强调多元理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某一发展水平。应此,作为调度者的教师,应该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准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二“无招”与“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绝,身怀绝技,他们信奉“无招胜有招”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无招比有招更能取敌制胜。语文教学“五环节”,“目标教学”…语文教师可能耳熟能详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这棵大树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进景下,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来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教发的灵活多样,如果我们只限于几种模式,无疑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带着脚镣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罗马”只要目标一致,方式可以多样。在宽松的环境里你教的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应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可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话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得到青睐。

作文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缩影。应此作文的批阅尤其重要。阅读一篇作文无疑是一次师生对话。评语是师生沟通的媒介, 教师针对学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评语,学生再根据评语修改作文,。这样一方面学生吸取教师的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达到心灵的沟通,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二、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

,主旨是

”;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

(转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科学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点问题。本学期,我在本班中进行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验,感受颇深,现将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今的学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得晕头转向,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自愿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激活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使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往在教学生字时我要求学生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来,然后寻找自己觉得最好的办法把它们记下来,最后再找学生汇报她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起初我感觉这个方法也挺好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所想的方法也不错,可是慢慢的我发现这种方法只对于那些爱动脑筋的同学有用,并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越来越不好。《我是什么》这一课生字特别多,而且都相当复杂,我想再用这样的方法恐怕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于是今天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已经想到了好办法,你就可以下位去告诉你的好朋友,让她也能和你一样牢牢地记住这个字,永远都不会忘。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快,看哪个小组最先结束然后安静地坐好。”学生已经习惯了下位找朋友的游戏,快的学生马上就离开座位了,去帮他的好朋友。过了几分钟学生好像已经适应这是一个游戏,他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于是很快就静了下来。当我一宣布现在可以将你刚才给好朋友分享的方法介绍给大家的时候,学生立刻兴致高昂,踊跃地举手想要表现自己。我喜欢他们们喜欢表现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只有敢于展示自己的人才会成功。他们汇报的结果果然证明了这一点。李哲同学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躁,就是有一个人,他脾气特别坏,看到超市的木头货架上有很多东西,就一脚给踢飞了。”说得多么形象啊,既说出了字形,又联系了字义,我想所有的同学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字原来可以这样记,汉字真是太有趣了。我对他的说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想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强烈了,宋文彬说:“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记住器,就是现在警察发明了一种警犬,它长了四张嘴。”哈哈,这个想法太奇妙了,我赶紧说:“这样的话,我们的警察再抓小偷可就不用愁了。”全班同学都会心的笑起来。这节课的生字虽然多而且比以前的生字要难很多,但学生学得非常高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却是高出以往的任何一节课。今天的识字课真的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确是不可估量的,这跟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用激励手段,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曾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众所周知,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于谦谦君子型,尊重传统、尊重权威,而缺少一种批判精神,缺乏个性的张扬,这势必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创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上,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不拘泥于“古”不拘泥于“长”,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决不是用自己一套已有的成熟的思维模式、学习思路或思想观念束缚和限制学生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有意地设置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他们一个自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小枣树和小柳树》一文中,小枣树和小柳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争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喜欢小枣树?”那时候多数学生都被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的美德折服了,于是他们都非常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站到了小枣树的一边;只有少数学生站到小柳树的那边。而且又有几个本来喜欢小柳树的同学也改变了主意。我赶紧抓住机会对那些敢于坚持自既意见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学说:“我就是喜欢柳树,它绿得早,落叶晚,长得又漂亮,还能让人们在它下面乘凉。”我对他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得太好了,柳树身上有这么多的优点,老师也有点喜欢它了。”这下喜欢枣树的同学沉不住气了,赶紧进行反驳:“柳树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它太骄傲了,不像小枣树一点也不炫耀自己。” “小柳树只是长得漂亮,还不会结枣子呢。”“有别的同学赶紧插嘴:“小枣树宽宏大量,不只看小柳树的短处,它看到了小柳树的长处,还夸小柳树呢。”这时学生显然是有些激动了,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对于小枣树和小柳树长处的争论虽然进入了一种极端,但确实对它们的长处和短处都有了一个很深入、全面的认识。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小枣树和小柳树都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们在对待优点和缺点的时候要怎样做呢?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共识“要像小枣树那样多看别人的优点,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能泄气。”学生通过这次争论,对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还应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课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演一演

低年级课文极富儿童情趣,情节引人入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比较喜欢将自己当成是故事里的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我经常用学生最喜欢的也是最能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方式——表演,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过程中一步一步感悟课文内容,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就取了让全体学生参与表演和评价的形式,在这样的表演和评价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将猫头鹰的语气、神情、和内心世界领悟得非常到位。他们抓住了猫头鹰的“神气极了”去体会它的内心世界,那种即将成为“万兽之王”时不可一世的神态、语气被学生们表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后面的表现更是精彩,而且非常巧妙地将对于“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的理解融入其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高限度的发挥。此时的表演可以说是入情入境,学生真的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各抒己见,将对袋鼠的不满和对小猴子的拥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以不漏痕迹地揭示课文中蕴藏的道理――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表现出他们对于自由空间的追求。

2、想一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有所创见。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

《黄山奇石》这一课中对于奇石的描写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才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石头的奇特、有趣。而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课文的写法去进行仿写,效果还真得不错。首先我努力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兴趣,“课文中提到的奇石的名字多有趣啊,它们到底什么样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纷纷动脑思考,积极发言。第一个学生说:“望月就是一只在望着月亮。”这显然是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没有加上丰富的想象,于是我带领学生再一次朗读了写“猴子观海”的那一个自然段。学生读后明白了可以仿照书上的去说,第二个同学说:“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两腿高高的抬起来,仰着头,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月亮,好像在思念它的家乡。”这真是太精彩了,我立刻对他大加赞赏:“你真了不起,比作者说的还要好呢!你真是一个小作家了!”这个学生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把“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更是说得惟妙惟肖。这节课,我抓住课文中留下的空白,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这种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我们要努力去发掘课文中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3、编一编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如”,但是这些“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这一课的结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任意驰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吧?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打算为谁画点什么呢,能为咱们课文再加上一小节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些同学克制不住自己想要表达的欲望开始和周围的同学兴高烈地说起来。我没有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说得很尽兴,大概两分钟之后渐渐停了下来。我赶紧微笑着对学生说:“刚才大家一定说了很多美好的愿望,老师也知道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愿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我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她在寒冷的冬天感觉到温暖。”有的说:“我要给同学们画一个聪明的大脑,让他们在每次考试时都能取得好成绩。”还有的说:“我要给老师画一种无尘粉笔,让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不再受到粉笔末的污染。”这些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令人佩服,我不由得大加赞赏:“你们可真了不起,都成了小作家了!”学生听了积极性更高了,每个人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跃跃欲试有的同学都站起来了。正在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可是学生们意犹未尽,很不愿意下课。可是为了不影响下节课,我只好布置学生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下来,真正的作一次小作家。学生一听也很高兴,就下课了。有不少同学跟在我的后面还是不停地说,我真的为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到高兴。在后来检查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续写更是奇特、丰富、富有爱心。看来学生的想象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至于发挥得如何那就要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去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我深信:想象的边界在视线的尽头,在灵感的远处,只要善于激发,它就会沿着学生的思想一直伸展,有始无终……

4、画一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回声》这一课时,为了突破“回声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难点,我就用了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指着自己画的图讲解:“我画的这是桥洞的石壁,这是小青蛙,小青蛙的叫声的波纹往前传,碰到桥洞的石壁就穿不过去了,它就会被荡回来,又回到小青蛙的耳朵边,所以它就能听到自己的叫声了。回声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把发现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给了学生非常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才会真正的乐学,真正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精彩发言也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用了演示、画图讲解等多种形式突破了难点,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以上是我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真正明白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深刻含义,我们作为教师的确应该在创新上下功夫,多取一些灵活、生动、有趣的形式,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的,我们一切要从“实”出发,确实做到教学设计为培养能力服务。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柳树和小枣树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十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有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练习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学流程:

一、 导课

1、 今天我们学习15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大家预习过了,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 板书课题:指导读好“枣”字。

3、 课件出示:小柳树、小枣树(带的这两个词)

师:让我们走进童话的王国,赶快给他俩打个招呼吧。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他俩在课文里等着我们呢,打开书,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在下面的树叶上找一找,拼一拼,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大家预习过了,刚才又读了一遍课文,仔细看,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3、 生字读好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找八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

三、 朗读课文 感悟道理

1、 课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感情来,请大家自由读1——4自然段,春天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 交流:小柳树的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小柳树的句子。

师:你觉得小柳树长的怎么样?自己练一练,把小柳树的.美读出来。

教给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3、 交流:小枣树的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小枣树的句子

师:你觉得小枣树长的怎么样?

按照刚才的方法,把小枣树的难看读出来。

4、 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看小柳树的话。

5、 课件出示:小柳树的话。

师: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柳树。练习读出骄傲的语气。

创设情境:你现在就是那棵小枣树,老师是那棵漂亮的小柳树,老师范读。学生再练读。

6、 秋天的小柳树和小枣树有长得什么样子呢?自由读5——8自然段。

7、 同学们,小柳树看到自己什么也没结,这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齐读第6自然段。

8、 小柳树怎么说的,说了什么?齐读第7自然段。

9、 理解“温和”:说话的声音柔柔的,听起来觉得很亲切,就叫温和。

把自己当成那棵小柳树,把它温和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

10、 同学们:春天,小柳树绿的早,秋天,小柳树落叶晚,另外,小柳树还长得快。小枣树说的这些都是小柳树的什么呀?由此可见,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柳树?

11、同学们看板书,小柳树虽然——,但是——。小枣树虽然——,但是——。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来概括,这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就是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巩固生字 书写指导

同学们,书读好了,道理也感悟到了,可是,我们的生字朋友等不及了,他想跟大家再见见面,看你还认不认识他。

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指导写“思”。

五、简介作者 推荐书目

板书设计:小柳树和小枣树

漂亮 难看

骄傲 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不结果子 结枣子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听课教研活动总结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1

 本周,我们语文组继续围绕“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教学研讨。首先是听了杨xx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然后针对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教学研讨。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根据教材特点,杨老师制定了三个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3.体会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其中,把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来处理教材,然后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杨老师用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挖掘空白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紧紧围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主题进行教学,比较成功地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听完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研讨。首先是杨老师进行了说课及反思,杨老师说课环节齐全,过程清晰,还认真地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即缺少个性化朗读指导,语言缺少等。接着,各位老师畅所欲言,积极踊跃地谈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总结出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上努力落实“两表六要”中的“读、写、说”的要求,如两处补白训练,培养了学生说的习惯,同时也训练了生听的能力。“写回信”旨在培养学生写的习惯。

 2、导学案设计紧扣问题重点、难点,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充足,

 3、自学探究、作批注的方法好,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总之,本节课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贯穿本节课始终,结尾处使学生获得了思想启迪:奉献是一件快乐的事。

 研讨过程中,老师们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如: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指导,让学生读的有滋有味;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要分工明确;课前诵读《海燕》和结尾的名言诵读交换一下,效果会更好。

 最后,卫立峰主任作了总结,肯定了杨老师的进步和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针对学生的现状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小学阶段“读、写、说”习惯培养要做到“三进”,一进备课,二进课堂,三进评价。平时要指导学生“读”要读出味来,“说”要大方,敢于大胆展示自己,“写”要有指导。尤其是“说”的习惯,平时要加强训练。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次研讨结果,总结出本周研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说的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并做到言之有序?在“相约星期五”圈子中进行研讨。

 研讨中,大家见解独到,如刘艳红老师谈到的:让好的学生带动组内成员;多积累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话说;借他人之口,表自己心声。高娟娟老师谈到的: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讲普通话的氛围;其次,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言,不要怕说错话;最后,学生在表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培养学生说话时的逻辑性。王丽平老师谈到的:老师抓住每一次学生发言的机会,然后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

 从这次教研结果来看,效果良好。把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落到实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的努力,期待今后我们学生“说”的能力有所进步。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2

 一月份,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听评课活动。对于此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们积极参加。现将语文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读”中尽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积极有效的刺激。×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次活动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以读促悟,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抓关键词句(重点词语)来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到位。×等老师在朗读方面充分体现了“以读促悟、边读边悟”的语文教学理念。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阅读,以阅读促理解。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理解内容。如吴丽萍老师在执教《小枣树和小柳树》时通过对几个重点句的反复阅读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小枣树及小柳树的品质”。

 3、教师具有课程意识,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开发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内容。周丹丹老师在执教《伯牙决弦》时,课外延伸介绍了古文的特点,从课文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欣赏古文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中说得太多,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不必要的话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过多。

 2、独特教学风格呈现不明显,丧失了教师的个人魅力。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步都是这样的,导致课堂的同一性。如何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3、课堂设计过多或不充分,点拨、评价单一、不及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设计内容过多,从而出现拖堂、讲不完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评价单一(好、棒等),不能针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评价语。

 总之,不论什么样的课,我们都要把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置上;不论什么样课堂,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忘为师者的责任,这是我们共同追寻的目标。前路漫漫,我们当持之以恒,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求索进取。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3

 这次听课评课活动时间安排是11月22日下午第4、5节课,数学组全体教师和黄主任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粟利波老师精心准备,使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充分展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的风。

 第二,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评课方面的功力。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开诚布公、认真细致的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评课的水平——因为听课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显示了学科组教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和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

 第三,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老师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反思错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 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

  1.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

 粟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件水平较高。

  2、 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往往比较枯燥无味,但粟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张有弛,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

 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

  4、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撑。粟老师能对身边课程进行挖掘。关于课堂语言,比如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善于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突出的不到位,老师放手“放”的不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在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小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小组交流应是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与同学交流,达成共识。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粟老师关注的不够,只是粗略的点评。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4

 我镇高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中心校领导十分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位讲课教师精心准备,使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充分展示了我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的风。

 第二,显示了我镇教师在评课方面的功力。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开诚布公、认真细致的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评课的水平因为听课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显示了学科组教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和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第三展示了老师们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老师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反思错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四,显示了我镇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

 1、课堂设计精、结构巧

 数学课不同于语文课,往往比较枯燥无味,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有张有弛,学生的兴奋点被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

 3、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撑。大多数教师能对身边课程进行挖掘。关于课堂语言,比如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善于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突出的不到位,老师放手“放”的不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在牵着鼻子走。

 2、学生的小组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小组交流应是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与同学交流,达成共识。

 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评价时应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教师关注的不够,学生答错了老师却没有发现。4、有的教师课准备的不够充分,仍有知识性错误出现。通过开展互听互评课活动,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5

 根据开学初语文教研组的,11月末结束了第二次巡回听课活动,在为期一周的“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活动过程中。大家按照活动方案,提前设计导学案—集体备课—课前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后反思的方式有序的进行,语文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节节精彩的课,句句精辟的点评,令人经久不忘,让人回味无穷。在评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根据本次活动设立的说,结合课堂表现畅所欲言,既肯定了执教老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同时高校长和郑校长对我们语文组这次活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使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这次活动做一简要总结回顾。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每位教师都能够结合本次活动目标,初步完成“交流展示”模块中,“多种方式交流展示是交流展示的最佳方式”说的验证工作。在交流展示中,打破了以往只是学生之间根据基本问题对答案的单一方式,现在学生有表演、游戏、分角色读,有感情的朗读,当小导游、小记者,唱歌等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展示。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2、每位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多样题型,试图使导学案更加适合学生操作。如王丽萍老师的课针对二年级的孩子设计识字写字的导学案,从识字到写字,从文中八个词语的熟读到有感情的读,再到讲故事、看解释词语。

 孩子们在这节课上,虽然合作能力欠缺,但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虽然还不太会交流展示,但他们有了交流展示的欲望,这就是收获。

 3、每位教师的参与热情,令人赞叹。在集体备课中,大家都毫无保留的帮助上课教师修改导学案,不仅能提出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研讨中,让我们最引以自豪的地方。上课教师总能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结合本班孩子的特点,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因为我们知道努力和用心是能让我们快速成长的药剂。

 4、每位教师注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如焦忠宇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徐晓明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课文出处《爱的教育》一书的资料。董丽伟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铁元素氧化的资料。王丽萍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刘丹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英雄烈士歌曲、诗歌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搜集的过程也让学生知道了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重视。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如刘丹老师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王丽萍老师和焦忠宇老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祖国科技的发达和香港的繁华与美丽。徐晓明老师和董丽伟老师用有感情的朗读和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以及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情感。

  二、发现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借助郑校长的话:要多为课堂留白。我们讲的还是比较多,总是控制不住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想讲的冲动。有时虽然想引导,但引导的方法和语言总是不到位。

 2、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我们这次活动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过于注重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重要地位。

 3、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分不清楚基本问题与基本习题,基本问题是了解知识点,而基本习题是利用多种题型解决知识点。还有题型的设计不够明确。

 4、多种方式交流展示,学生有的方式没有展示出效果,对这种方式不了解,不知如何展示。

 5、学生的交流展示的语言有待规范,高校长和郑校长提出,由每组小组长首先交流展示本组整体的自主预习情况。再开始展示基本问题和习题。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团结一致,集合大家的智慧,更好的完成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

听课教研活动总结 篇6

 按照学校与本组,十月中下旬完成第一轮巡回听课活动,10月19日,徐xx老师的《白公鹅》一课为我们语文组的这次巡回听课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不影响上课正常进度的情况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甚至步行穿梭在前后校的课堂上。大家没有抱怨,更没有丝毫的疲惫,有的是收获的喜悦,享受教育的精彩。

 这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学校给我们创造的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组里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认真准备,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一遍一遍的修改导学案,多次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指点迷津。课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后全面反思,认真总结听课感受,发表在博文和日志中。

 我们语文组最精彩的是大家的评课,一坐下来,便是滔滔不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出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的建议,坦诚相见,毫不保留,因为大家坚信只有在不足中改进,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有一些共性问题,如:第一,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什么时候发挥最有效?第二,展示的形式太单一,要怎样做?第三,怎样做到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比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主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导学案中,怎样去体现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呢,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仔细推敲都有其训练的重点,如:感情丰富的文章,我们就可以以读为主;写作手法很有特点的文章,我们可以训练学生仿写。听说读写不能面面俱到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只抓一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校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语文组将更加的努力,做好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