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将进酒教案_中职将进酒教案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1.《行路难》教案2.《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3.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5.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

1.《行路难》教案

2.《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

3.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5.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将进酒教案_中职将进酒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

 《月下独酌》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新课

 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

 三、深入研读

 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

 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从军行》

 一、导入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这首诗是借乐府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二、评讲

 赏析全诗:

 (一)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二)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

 (三)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

 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四)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五)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四、布置作业: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他乡的忧怨。

 3.译诗:

 三.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课堂小结:1.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2.学生谈如何面对。

 四、布置作业: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别。作者已知此次是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1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行路难》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5篇

虽然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但是老师所花费的时间可远远不止哦!老师要提前写好教案,那么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一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自读点拨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参见陈思和先生相关文章)

自读思考

1、说说作者史铁生是沿着怎样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阴影、获得超越的?

2、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一、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缘由,以借古讽今。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二、分析学生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机械地做题,考试时全凭主观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本课教学将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借文释史,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耐人寻味。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1、提问讨论法

2、讲练结合法

3、范读背诵法

六、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3、4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在此基础上掌握秦由盛而衰的原因,为准确理解本文主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准备。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七、教具安排

用投影仪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用录音范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情景教育,从内心深处产生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依据:体现教具的直观性。

八、教学过程

1、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加深理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对3、4段的学习仍应结合本地区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着重从熟读入手,落实字词(尤其古文言教学更应如此),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在复习巩固与总结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课文的完整性,切忌将文章讲的支离破碎,影响其艺术美。

九、板书设计

―――――始强(内、外)

攻 ―――――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高一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

 《行路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朗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朗诵、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背诵。

教学用具:

 多 媒 体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行 停 投 拔 顾?苦闷悲愤

 路 冰塞黄河 雪满太行?道路阻隔(应题?行路难?)

 难 长风破浪 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李杜诗篇万口传?。可见,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诗,那你还能背出他的诗句吗?用?我喜欢李白的的句式告诉大家吧。

 二、介绍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少有大志,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一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借乐府诗题?行路难?写下此诗。(幻灯片一:李白的个人经历)

 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二:本课学习目标)

 三、朗读《行路难》,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饮佳酿,如品甘泉。朗读 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的结合。要善于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范读,正音。

 斗(dǒu)十千 冰塞(s?)川

 3.学生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含的诗人跌宕的情感。

四、通过旁注,理解诗意。

 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更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在译读中,感受图画美。

 1.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把旁注解释美化,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互动。

 展示第一幅图(幻灯片三:李白饮酒画面)

 教师示范: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醉人。

 学生: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诱人。

 积累:樽,盛酒的器具。

 清酒,名贵的酒。

 珍羞,美味佳肴。

 羞,同?馐?,味美的佳肴。

 直,同?值?,价值。

 展示第二幅图(幻灯片四:李白拔剑踌躇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佳肴美酒难以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心中茫然不知所措。

 积累:箸,筷子。

 茫然,心里无着落。

 展示第三幅图(幻灯片五:冰封黄河、雪满太行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正值冰封雪冻;我想登上巍峨耸立的太行,恰逢大雪封山。

 展示第四幅图(幻灯片六:吕尚、伊尹的故事)

 指导学生译读:闲来无事可学吕尚溪边垂钓;酣甜梦中可仿伊尹绕日而行。

 简单介绍吕尚、伊尹的故事。

 展示第五幅图(幻灯片七:崎岖的道路)

 指导学生译读:

 观察画面后,教师示范:行路难呀!行路难!人生岔路何其多?我李白的通途又在何方?

 展示第六幅图(幻灯片八:扬帆起航画面)

 指导学生译读: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一定会来临,我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的大海。

 积累:长风破浪,比喻远大志向。

 济,渡过。

 五、通过我们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仅如此,诗中更有情感美。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世界,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请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

 1.李白看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举动?

 3.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4.他联想到什么人?

 5.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和呐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完成板书:

 1.看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

 透过诗句,我们感受到什么?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

 2.举动:停、投、拔、顾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为何有如此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情怀?

 李白内心的苦闷心情表露无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

 3.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

 4.联想: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由二人,李白想到了什么?李白对自己实现政治理想并没有失去信心,他看到了希望。

 5.感慨和呐喊: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让诗人情急意切,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决不肯向困难低头。尽管前进路上路障重重,总有一天,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出怎样的呐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创造了一幅雄浑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幅诗人大展宏图的壮丽景象。读这两句诗,要读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六、完成背诵检查。提示,联想情境,完成背诵。

 七、小结《行路难》特点。(幻灯片九:诗歌的写作的特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作比。

 4.用词形象,生动可感。

 八、写作练习及作业。

 1.李白,我想对你说?

 2.用《行路难》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说一段话。

 3.学习这首诗后,请就?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说说你的看法。

 三道题任选一题,写作,然后交流。

 整理后,完成作业。

  九、师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有李白的胸怀。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精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 典故 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曹操的《短歌行》。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回顾和交流。

 (说明:学生对已学诗歌的简单回顾可以帮助其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

 教师点明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说明: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心目中的曹操被唤醒了,他们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2、比较鉴赏

 请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剪辑,同时给学生布置两个思考练习。

 幻灯片展示: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2)剪辑当中的曹操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并反复诵读,以体会把握。

 (说明:将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场景与课本中的诗歌原作进行对比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本课力图通过这样的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对比,但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附)诗歌原句与电视剧歌曲唱词的不同之处(如下):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充分阅读了诗歌之后,师生共同就影视作品中的诗句和原诗做比较,讨论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问题集中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它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怎样的心境?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①首先从文本的不同文字入手,理解其字面的不同意义。

 ②接着讨论不同文字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③最后明确两个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曹操的不同心境。

 (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适时引导。如:?掇?和?辍?分别是什么意思?掇?和?辍?分别造成了什么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又可以体会什么不同的心境呢?分别讨论完两个文本的三组不同之处后再对曹操的心境进行全面的 总结 概括。教师应引导学生要结合文本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附教师理解参考:可以说电视剧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4、深入探讨

 (1)朗读体悟。在学生自主阅读、探讨的基础上朗读体悟诗人在诗歌当中体现的思想情感。

 (说明: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2)整理归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引导问题预设: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大体感受到了曹操的?忧思?,现在结合原诗进一步明确:①曹操有哪些?忧思?②曹操是如何解忧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的进一步合作和交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明: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作细致的分析,不得脱离文本。)

 幻灯片展示

 忧     解忧

 人生苦短 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 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 天下归心

 (3)深入开拓。

 换角度思考并讨论: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结: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鉴赏,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

 5、总结提升

 (1)探讨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学生结合诵读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作有效引导,但不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个性化的解读。

 阅读参考:慷慨激昂。

 学生在理解感情基调时会联想到初中学过的《龟虽寿》和《观沧海》,可以辅助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引导:我们在前面就曹操的?忧思?作了充分的解读,是否可以因此认定此诗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提示:从忧的内容、诗的语言格调和营造的意境考察。

 6、个性解读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喜欢的诗句。

 (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7、作业与拓展

 幻灯片展示

 (1)背诵《短歌行》

 (2)以下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鉴赏李白的《将进酒》,品味其与《短歌行》在情感上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 文章 。

 ②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 方法 。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 句子 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sh?o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三、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给红色的字标音)

 2、字词点拨: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现在请同学们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请学生翻译。

 3、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提问:你以为在本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板书: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 故事 )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5、诗歌的主旨 :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解决疑难(内容、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 传说 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

 四、思想 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探究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武帝纪》

 以上是一些关于曹操的资料,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短歌行》教学 反思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看了《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的人还看:

1.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2. 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

3. 曹操短歌行读后感

4.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设计

5. 曹操《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

6.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

修订说明

第一版编写说明

第一册

1.《创造宣言》教案

2.《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教案

3.《安塞腰鼓》教案

4.《乡愁》教案

5.《再别康桥》教案

6.《广告》教案

7.《<野草>题辞》教案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9.《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

10.《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11.《咬文嚼字》教案

12.《提醒幸福》教案(一)

13.《提醒幸福》教案(二)

14.《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

]5.《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二)

16.《洛阳诗韵》教案

17.《听话——学会倾听》教案

18.《介绍》教案

19.《项链》教案(一)

20.《项链》教案(二)

21.《荷花淀》教案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23.《将进酒》教案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25.《劝学》教案

第二册

26.《沁园春·长沙》教案

27.《为你自己高兴》教案

28.《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教案

29.《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30.《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

31.《画里阴晴》教案

32.《牡丹的拒绝》教案

33.《拿来主义》教案

34.《观察与思考——落花水面皆文章》教案

35.《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36.《长城远眺》教案

37.《长城》教案

38.《采访——口语交际》教案

39.《绝版的周庄》教案

40.《废墟》教案

41.《杨柳》教案

42.《琵琶行》教案

43.《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4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5.《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第三册

46.《元曲二首》教案

47.《现代诗二首》教案

48.《外国诗二首》教案

49.《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5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教案

51.《纳谏与止谤》教案

52.《都江堰》教案

5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54.《我若为王》教案

55.《窗》教案

56.《雷雨(第二幕)》教案

57.《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案

58.《茶馆(第二幕)》教案

59.《<论语><孟子>各一章》教案

60.《过秦论》教案

61.《促织》教案

第四册

62.《路漫漫其修远》教案

6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64.《合欢树》教案

65.《邓稼先》教案

66.《善良》教案

67.《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68.《“人与月”专题》教案

69.《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

70.《古生物与大陆漂移》教案

71.《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72.《祝福》教案

73.《故都的秋》教案

74.《读<伊索寓言>》教案

75.《三戒》教案

76.《赤壁赋》教案

77.《陈情表》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我们如何能够在高中学习好语文,语文是一门不是需要很强的 逻辑思维 能力的学科,但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上上时间的训练和熏陶,对于基本的语言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 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 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二)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3. 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 ,体会婉约与豪放词不同的妙处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

 这一曲豪迈悲壮荡气回肠,唱的是汉末时期社会动荡,英雄辈出豪杰争霸,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统一北方各地,谋士武将如云,孙权霸居长江以南,聚东南精英,刘备有关张二弟诸葛军师,最终以赤壁之战三分天下。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千古英雄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800多年后,北宋一位伟大的词人在古战场故地曾游,慕英雄之业,怀千古之思,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推进新课,听范读,并整体朗诵感知。

 解题:念奴娇”是词牌。念奴娇:本因唐代天宝中期,著名歌妓念奴得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怀古”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 整体感知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 品评上阙(赤壁)

 (一)研讨:起首三句写景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比较赏析)

 1、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历史,人物融在一起.)

 作者面对滔滔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1、哪些字用得好?

 乱:岸边山岩之险怪 穿:陡峭山崖的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大,展开阔 大雪 浪图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雄奇壮丽的景象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借地势险要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烘托英雄人物非凡的气概和精神)

 (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由景及人,承上启下

 一时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孔明 足智多谋的周瑜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

 思考: 古代有许多的英雄豪杰,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

 五、品评下阙(怀古)

 (一)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点拨:

 衬托作用,是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轻有为,大器早成。

 周瑜形象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小乔初嫁 年轻得意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儒雅风流 风流儒将 年轻有为谈笑间 自信乐观

 樯橹灰飞烟灭 从容破敌

 3.对比周瑜,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怎样?感受怎样?(反衬 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 47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无成

 4. 总结 :诗人在下片中为什么只选取了周瑜作为称颂的对象?并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一、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借周瑜的年少有为来感叹自己的事业无成、壮志难酬、年华虚度。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六、品评下阙(伤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问题探究(难点突破):作者为何“多情”?

 年岁将老,但难忘世事之情,仍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

 2.“还酹江月”仅仅是凭吊“江月”吗?

 更是凭吊周瑜,表达仰慕之情,人生苦短,寄托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讨论(总结)本词的感情基调

 描绘壮丽之景

 豪放 旷达 刻画豪迈之人

 借称颂周瑜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抒发壮志豪情

 壮志难酬的苍凉(补充)

 七、:比较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永遇乐》,然后填空。

 十、感言: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旷达豪迈的态度,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作业:

 词史上一般把柳永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把苏轼当作豪放派的始祖。两人的词放在一起最能体现婉约、豪放两派的不同特点。请各找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若干首,作对比研究,品位两者的不同风味。豪放派特点 婉约派特点

 1.多结合现实生活来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表现远大的理想抱负。

 2词句质朴、奔放。

 3.气势雄浑、境界阔大,风格豪放。

 1.多写儿女情愁、羁旅之思等内容。

 2.词句委婉、清丽。

 3.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风格婉约。

 诗经两首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关于诗经两首的教学该如何设计教案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欢迎阅读!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 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 文化 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 总结 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 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 爱情 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 范文 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 经验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ng )不来( l?i )孔疚( ji? )

 靡盬(m?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n)神裔( y? )

 肴馔(y?o zhu?n)宅邸( dǐ )逃遁( d?n )象弭( mǐ )

 归聘( p?n )四牡( mǔ )骙骙( ku? )小人所腓( f?i )

 雨雪霏霏( y? fēi )载渴载饥( z?i )整饬( ch?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 弥(弥漫) 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 弭(消弭) 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 说说 理由。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下一页更多精彩?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