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平移教案人教版七年级_平移教案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向综合课程迈进——“图形的平移”课后反思2.小学阶段在二、五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教案设计3.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6.初三数学上册教案7.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几何实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1.向综合课程迈进——“图形的平移”课后反思

2.小学阶段在二、五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教案设计

3.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

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6.初三数学上册教案

7.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几何实验》教案

平移教案人教版七年级_平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走大鞋》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尝试两人、三人合作平移走"大鞋",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及互相协作的精神。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小组循环的"大鞋"游戏,充分体验合作运动的愉悦。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用木版和宽牛筋自制的"大鞋"若干双,可供两至三个幼儿一起玩,大鞋上分别写有数字1、2。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活动活动筋骨。

 2、两人合作"走大鞋"。

 第一次尝试:

 (1)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选择一双"大鞋"进行合作"走大鞋"的尝试。

 (2)教师巡视观察,注意发现幼儿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两人迈步不协调,步速不一致等,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3)请幼儿说说自己走得怎样?如何才能走得更好?可以用动作配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

 (4)师幼共同总结"走大鞋"的好方法,即动作要领:后一名小朋友扶着前一名小朋友的肩膀;走的`时候先出有数字1的鞋,再出有数字2的鞋,同时两人一起喊"1、2,1、2,……"的号子。这样就不会摔倒,两人才能协调一致地向前走。

 第二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1)在《踏浪》乐声的伴奏下,幼儿再次玩"走大鞋"的游戏。

 (2)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3)请合作走大鞋成功的幼儿展示,并鼓励幼儿进行创新。

 3、三人合作走大鞋品尝到成功滋味的、身体平衡能力较强的三名幼儿自由组合走大鞋,方法同两人走,只是难度有所增加,三人必须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走好。

 4、放松运动幼儿小手捶捶肩、捶捶背、捶捶腿,使身体放松。

 活动延伸:

 1、将幼儿按人数分为两组进行pk赛。

 2、两名或三名幼儿跨越障碍走大鞋也可作为亲子游戏(母子、父子或三口之家)进行。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活动中,走得很认真,玩的很开心。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体会到了合作运动的愉悦,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向综合课程迈进——“图形的平移”课后反思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课例分析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

四、学法指导

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

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

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

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

(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

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

(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

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

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

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

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

(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

(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使学生明确图形运动与坐标变化规律,解决本节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难点问题。打破教材束缚画三角形、四边形的范围,由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与坐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迁移拓展:如给你一把尺子你会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图形沿x轴平移,横变纵不变;

图形沿y轴平移,纵变横不变;

(2)图形关于x轴对称,横不变,纵为相反数;

图形关于y轴对称,纵不变,横为相反数;

(3)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

(4)放大或缩小,横纵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351、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以及评价

本节课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及严谨性,效果较好。

本节课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图形,研究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在二、五年级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教案设计

摘要: ?经过第一次成长课磨课后,在整理备课经历、评课意见、课后反思的过程中,也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新的思考,发现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 图形,平移,融合课,反思

这是我的第一个成长课,回顾与大家一起磨课的这些天,一路踩了不少坑,体验到了磨课的艰辛不易,在集体的备课、说课、评课中深受教益,在集体头脑风暴和老教师的帮扶下收获了宝贵的建议和引导。成长课虽然上完了,但成长不能就此止步,因为融合课的盒子可能才刚刚打开,盒子里究竟有什么、应该有什么对我来说依然是个需要持续探究的问题。

为了说明这节课是如何呈现的,有几个问题需要梳理清楚。

2.1 这节课是什么?

2.2 这节课是如何准备的?

在王剑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五年级数学老师集体备课、说课、试讲及评课。主讲教师准备第一版教案,王剑老师帮助把握主体方向和基本逻辑思路。修改完成后,主讲教师说课,全体老师帮助再次修改,成熟之后试讲,全体教师评课。如此这般反复修改,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2.2.1 第一版的课程设计

?我参考了中提供的教学ppt和行为设计,确定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郑和宝船上的花纹,引入图形的平移,借助教科书提供的“菱形花边”、“三角形”、“小鹅”等图案,展开对图形的平移的学习。

第一版的设计活动能够达到课程目标,延续了传统课堂的模式。在当时并不明白什么是融合,模仿了大多数成长课听来的方法,在课程引入的环节借助“大航海时代”的主题,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依然是传统的课程。

2.2.3 第二版的课程设计

因为不知道融合课到底是什么样,老师们彼此交流也表示融合课程没有标准不好设计和实施。我上网查了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和教案,其中黄爱华《“平移“课堂教学实录》引起了我的注意,深受其“大问题”教学法的启发,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动手能力、鼓励小组合作,这也是融合课应该体现出来的。于是,能力的融合、学科的融合、学习方式融合被当作这一版融合课的重要体现方面。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设计了一堂“游戏课”。

学生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不知不觉进入课程,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更有启发性,大家也觉得会很有趣。王老师指出,有趣的课堂并不一定是好的课堂,活动太多有时也不是好事,形式太散,无法达成学科目标。活动必须放在主题背景之下,否则就没法说服学生这是主题式的学习。

2.2.3 第三版的课程设计

通过麦哲伦航海路线引入平移的学习;借助“香料大冒险”游戏,学生在小岛之间选择最佳路线集香料,在网格纸上画出小船平移后的图形。最后举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

这版设计的游戏策略过于复杂,课堂上的很多时间用在了玩,而不是思考“平移”的相关知识。在试讲的班级里,孩子学完这堂课后,不会做练习题,要点也不明确。可见,这样的上课方式没有达到学科目的,融合的效果也不好。

2.2.4 第四版的课程设计

第四的设计思路是:在“大航海时代”话题背景下,学生通过小船在航海路线上的平移,发现小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通过船队此行的任务——集香料,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蒙眼平移等游戏,学生能应用平移解决问题,体会到平移的乐趣和价值。

这版设计,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大家感觉学科目标可以实现,从知识的引入到学习,都有较好的融合。最终在成长课上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集体评课

a.蒙眼平移的游戏,学生上台时问:我该怎样说?这说明学生还没掌握平移的要点。学生的发问说明教师需要更合适的提示。

b.今天的这堂课设计的是香料情景下小船的平移,如果不选择香料路线,而是将小船的平移放在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上,可能会更流畅。但确实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

c.画平移图形时,教师强调了让学生画出箭头,这里处理不太好,其实没必要,学生说出来方向就可以了。教师处理画出小船的时候分成了两个步骤。其实,这里直接给学生是可以的,因为前面处理的已经很好了,学生有能力一次性画出来。

d.后面练习和举例的设计方面,应该先说平移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当中的平移的素材,丰富认识,从图形走到生活的空间中,会有层次提升。练习题调整了顺序,这里处理的不好,考虑的不够全面。

e.教态自然,有教师范儿,不急不躁,很稳,与话题融合很好。整节课看不到课本的影子,但又完成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内容。重点突出,平移的方向是重点,老师不断强化和练习,保证了学生基本掌握。

f.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易错点,学生不会找对应点,呈现出了7、6、4个格子答案。这是因为没有理解图形的平移到底意味着什么,图形的平移其实是点的平移。图形的运动分为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平移的特点是什么,这节课的最后要进行总结:大小不变,方向不变,位置发生变化。

3.2? 自我评价

基本实现了课堂思路的顺利呈现,对学生的言行有针对的回馈。存在的问题:画平移图形的时候,有同学画的不是很完整,展示画错了的同学会更有价值;缺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的例子。依然亟待解决的:融合做的不好,或者融合的精髓理解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为解决主题下的问题或者理解主题内容。

什么是融合?为什么要融合?融合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实施融合。

青岛中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源自——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的小学项目PYP(Primary Years Program)。PYP是国际文凭组织为具有长远教育需求的3-12岁学生设计的,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取负责的行动。PYP的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自我表达;世界怎样运作;我们如何自我组织;共享地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在这六大主题里探索不同的知识点。在保证知识面宽度的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深入探究。

IB小学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分科制学习,用概念主导的学科设置帮助孩子整合知识。我们称之为“超学科” 学习方法。积极使用小组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孩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与其已知的真实世界建立联系,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自己的问题,设计自己的探究思考,学会协作,建构知识,达到理解。

为了达到真正的理解,就要考虑人的学习心理特点。

人的学习就是联结,联结在适宜的情景下进行就可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并使人获得满足,最终持久学习。为了达到真实情景下的跨学科学习,小学阶段的课程必须融合。我提炼得到两个关键词:真实情景和理解,两者对应于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

从一节课没法判断是否就是融合,需要放到整个阶段的课程的逻辑上来,融合课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在解决什么核心问题?如果依然是基于学科目标、话题目标、领域目标的学习,目前的融合方式还需要继续探究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还是存在很多疑问,依旧需要研究和深挖。

最后感谢王剑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极为细致地修改教案,五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挤出时间为这堂课建言献策,感谢季万鹏老师精彩的点评,3-4年级组数学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期待看到其他老师的成长课分享,从中学习成长。

[1]?黄爱华,胡爱民."平移"课堂教学实录[J].小学青年教师,2006(18):14-17.

[2] 国际文凭组织. s://.ibo.org/.

[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

“平移和旋转”的内容,小学二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平移和旋转的内容。新课标要求是“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材通过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让学生把其他两种情形填完整。

画旋转图形出现在五年级,课程标准是:“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2.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例如教材中的例4:

教材通过让学生画一画的活动,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五年级的小学生11岁左右,思维虽然已经开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本质的东西,还难以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因此,他们还达不到“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的要求,让他们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还是比较困难的。此外,教材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学习时间只有2个课时,所以,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课标,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学得也不扎实。而到了初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比较浮躁,觉得初中学的和小学差不多,学起来没有新鲜感,也就没有深入学习的心理需求,表现出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难于静下心去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

 一个好的教案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哦!那么你知道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更多优秀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出示)想看嘛?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风车是怎样运动的?(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举例。

 旋转这个词,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过,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我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三要素及性质。

 2、会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三、学习探究新知

 1、 下面老师想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是怎样旋转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出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含义。)板书

 师:这个点或轴,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旋转中心”或“旋转点”。(板书: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了解,教师以钟表和风车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物体旋转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 方向。)

 3、我发现同学们眼力越来越好了,并且脑子也越来越爱思考问题了,下面我想再试试同学们的眼力如何?准备好了吗?

 (课件)请看大屏幕,请大家仔细观察,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指针是按顺时针旋转的。

 2)指针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不动。(师补充;这个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旋转中心,用字母o表示。

 3)指针顺时针旋转30°,从12到1。(30°你是怎么判定旋转了30°)

 (板书:旋转角度)

 4)谁能把旋转的这三个要素完整的说一遍。(生答)

 接着出示2、3个表,学生观察汇报。(可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了吗?(会了)

 哦,小精灵看老师难不住你们了,也想考验你们一下,你们能不能经受的住小精灵的考验。(这一次咱们来个同桌比赛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要求,看谁先拨出来。

 咱们拨完以后,同桌互相对照一下,不一样的要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旋转,为后面学习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般要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个方面去描述图形是如何旋转的,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基本图形,该怎样去画呢?

 你们想不想试试?

 好,我们拿出提卡1,认真审题哟。

 师: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对照一下, 答案不同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线段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这里教师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让学生先模拟“转”再“画”,通过操作,看清楚旋转后图形位置,再讨论怎样画,由此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继学习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线段的旋转,那如果给你一个平面图形,它又会怎么旋转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借助三角尺探究一下。(我们快速读题要求)

 请拿出一个像图上这样的三角尺,摆好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摆好三角形,按要求旋转,在旋转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操作。(看屏幕)

 注意事项:是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用笔画三角形,不拿笔。

 同桌可讨论一下如何旋转?会的同学可以帮一帮不明白的同学,看我们谁会当小老师,我们要互相帮助。

 师:好,同学们旋转好了吗?观察一下你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旋转的?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预设:1)我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

 2)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样判定三角尺旋转了90°呢?

 (看三角尺连o点的两条直角边或一条边)

 连o点的两条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相同。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

 3)旋转后的三角尺,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预备环节,看时间。师:三角形旋转具有这些特点,那其它图形旋转是否也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在方格纸上试一试。

 (逆时针旋转90°) 生上台展示。说发现。)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设计了在带有方格的纸上操作小三角形旋转90°的活动。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有方格的纸上操作,为下节课学习例3做了知识与技能上的孕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练习1题找出小图形。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了几个通过旋转运动形成的图案,让学生根据旋转变换的特征判断该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题带阴影的三角形是以原来三角形中的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3题道闸。

 (学生举生活实例,问其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注意选取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五、谈收获,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旋转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带着收获,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更有趣的旋转现象,更美的运动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二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2)风车的转动。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4页“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教师有、有步骤、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你们是不是还在为教案头疼,范文是很好的方向!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一)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3、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4、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三)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四)

 《旋转与平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人教版)(五)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

#教案# 导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几何实验》教案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4篇

数学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数学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作为一名九年级数学老师,不妨在课前写一篇九年级数学教案,它对你的工作有许多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三数学上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1

图案设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

通过复习轴对称、平移、 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开胸怀大胆联想,设计出 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1、设计图案.

2、如何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得出图案.

一、复习引入

1.如图,已知线段CD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D是B点的对称点,作出线段AB,并回答AB与CD有什 么位置关系.

2.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对称轴l的对称线段C′D′,并说明CD与对称线段C′D′之间 有什么关系?

3.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D点旋转90°的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这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 关系?

1.AB与CD平行且相等;

2.过D点作DE⊥l,垂足为E并延长,使ED′=ED,同理作出C′点,连接C′D′,则C′D′即为所求.

CD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l上并且CD=C′D′.

3.以D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后CD⊥C′D,垂足为D,并且CD=C′D.

二、探索新知

请用以上所讲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完成下面的图案设计.

例1 (学生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题.

按下面的步骤,请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个别致的图案.

(1)准备一张正三角形纸片(课前准备)(如图a);

(2)把纸片任意撕成两部分(如图b,如图c);

(3)将撕好的如图b沿正三角形的一边作轴对称,得到新的图形;

(4)将(3)得到的图形以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如图(d)(如图c保持不动);

(5)把如图(d)平移到如图(c)的右边,得到如图(e);

(6)对如图(e)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得到一个别致美丽的如图(f)的图案.

老师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设计图案.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2

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进了一个新的记号,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表示什么?

2、a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让学生合作交流,然后回答问题(可以补充),归纳为;

1、当a是正数时,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中的一个正数;

2、当a是零时,表示零,也叫零的算术平方根;

3、a≥0,因为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平方都大于或等于零

三、归纳特点,引入二次根式概念

1、基本性质、

问题1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以上3个结论吗?

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概括为:(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0)是一个非负数,即≥0(a≥0)。

问题2 ()2(a≥0)等于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并举例验证。

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索得出结论:()2=a(a≥0),如()2=4,()2=2等、

以上两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基本性质,特别是()2=a(a≥0)可以当公式使用,直接应用于计算。反过来,把()2=a(a≥0)写成a=()2(a≥0)的形式,这说明:任何一个非负数a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例如:3=()2,0.3= ()2

提问:

(1)0=()2对不对?

(2)-5=()2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2、二次根式概念

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说明:二次根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有二次根号;

(2)被开方数不能小于0。

让学生举出二次根式的几个例子,并判断,(a<0)、、(a<o)是不是二次根式。< p="">

四、范例

例1、要使式子有意义,字母x的取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提问:

若将式子改为,则字母x的取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五、课堂练习

Pl0页练习1、2、

六、思考提高

我们已经研究了()2(a≥0)等于a,现在研究等于什么

提问:

1、对于抽象问题的研究,常常用什么策略?

2、在中,a的取值有没有限制?

3、取一些数值来验证。通过验证,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因此,今后我们遇到时,可先改写成a的绝对值|a|,再按照a取正数值,0还是负数值来取值、例如当x<0时,=|4x|=-4x

4、()2与是一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七、小结

1、什么叫做二次根式?你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2、二次根式有哪两个形式上的特点?

3、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八、作业

习题22.1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3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 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2=4 (3) 3x2-=0 (4) x2-4=(x+2) 2 (5)ax2+bx+c=0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 练习:1.方程(2a—4)x2—2bx+a=0,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4m/-4+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初三数学上册教案篇4

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p)22p.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解:略.

例2 市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6页 复习巩固1.

 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几何实验》教案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几何实验》教案 实验一:度量与计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度量菜单中(度量与计算)的一些基本功能

 2、掌握长度、距离、周长、圆周长、角度、面积和坐标等一些基本的度量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度量角平分线与两边夹角相等。

 四、实验步骤:

 1、 画出三角形ABC:用画线工具画出△ABC,并用标签工具标上字母

 2、 画出?BAC的平分线与线段BC的交点D:选定点A、点B、点C(注意,角的顶点一定要第二个选取),单击菜单命令:构造?角平分线,在?选择状态?下用鼠标对准角平分线与线段BC的相交处单击

 3、 隐藏角平分线:在选择状态下,先用鼠标在空白处单击一下后,单击角平分线,再按快捷键?Ctrl +H?(等效菜单命令:?显示隐藏?)

 4、 连接A点和D点:选定A点和D点后,按快捷键?Ctrl+L?(等效菜单命令:?构造线段?)

 5、度量?BAD和?CAD,可知这两角相等。

 实验二:用变比例缩放制作相似三角形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菜单中变换的一些具体功能

 2、会基于标记的中心按?固定比例?或按?标记比例?缩放对象

 3、会按?固定的角度?并或按?标记的角度?旋转对象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

 1、由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标记一个比。

 2、让三角形以其中一个顶点为中心,按标记的比缩放。

 3、拖动比值控制点让图形在?A?形和?X?型中转变。

 四、操作步骤:

 1、画△ABC。

 2、画一条直线,隐藏直线上的两个控制点。

 3、在直线上画三个点D、E、F,用选择工具依次选取点D、E、F,由菜单?变换?---?标记比例?,标记一个比。

 4、选取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顶点,由菜单?变换?---?缩放?弹出缩放对话框后单击点A,确保对话框中的旋转中心为A。

 5、拖动点F在直线上移动,可以看到相似三角形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度量相关的值来帮助理解。

 实验三: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的对折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两个动点间的移动

 2、掌握图形在路径上运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

 1、为了方便观察,连结对称中心和各关键点间的虚线段,让研究对象和虚线段绕对称中心旋转1800,形成中心对称。

 2、画一个角并标记这个角。

 3、再次选择原来的对象及虚线段,按标记的角旋转。

 4、拖动标记的角为00,观察到的图形为中心对称,拖动标记的角从00到1800,可以看到旋转1800后重合的过程。

 四、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2、用选择工具双击点O,标记为中心。

 3、同时选择点A、B、C,线段AB、AC、BC、OA、OB、OC,绕点O旋转1800。

 4、用选择工具确保按顺序点D、E、F选中这三点,并注意不要多选其它对象,由菜单?变换?---?标记角?,如果标记成功,会看到一段小动画。

 5、同时选择点A、B、C,线段AB、AC、BC、OA、OB、OC,由菜单?变换?---?旋转?,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作如图5的设置。

 6、为便于观察,改按角度旋转所得的所有对象为红色。

 7、拖动点F,使线段EF与ED重合,可以看到红色三角形与△ABC重合。

 说明:本例中标记的角度是图形,这种情况要注意选取三个点的顺序,按?边上的点、顶点、边上的点?来选,如果选择时按逆时针方向,标记的是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标记的是负角,这将影响对象的旋转方向。

 标记的角也可以是度量角所得的度数(这时只能是正角),还可以是由计算器计算出来的度数(可正可负)。

 实验四:二次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构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构造菜单的一些基本功能

 2、掌握二次曲线轨迹生成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

 利用二次曲线的性质构造二次曲线(以椭圆为例)

 四、实验步骤:

 1、 画一个圆和一条线段 线段的画法是:在画线段的状态下,把光标移到圆内,单击一下,松开左键,把光标移到圆周上,单击一下,则得线段CD。

 2、 作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和直线AD 直线AD的作法是:在直线状态下,对准A点单击,松开左键,移动到点D单击。

 3、 交点 在选择状态下,单击两直线的交点处,得交点E。

 4、 构造轨迹 选定E点和D点,单击菜单命令:构造?轨迹(U)

 隐藏不必要对象,选定圆、两直线、点E、D、B

 试一试:把C点拖到圆外,看轨迹有什么变化?

 实验五:用对称变换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菜单中变换的一些基本功能

 2、会基于?标记的镜面?(对称轴)作轴对称(以等腰三角形为例)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1、新建一个几何画板文件。

 2、先用工具完成到如图。

 3、用?选择工具?双击线段AD,标记为镜面。

 4、确保只选取了点B和线段AB,由菜单?变换?---?反射?。

 5、隐藏点D和线段AD,按Ctrl+H,隐藏这两个对象。

 6、画出第三条边,并改第三个顶点的标签为C。

 任意拖动三个顶点之一,可以看到,无论形状如何改变,△ABC始终是等腰形。

 实验六:用平移制作全等三角形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菜单中变换的一些基本功能

 2、会基于?标记向量、标记角度、标记距离?作全等图形(以全等三角形三角形为例)

 3、掌握直角坐标系中平移的九种方法和在极坐标中的四种平移方法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在极坐标系中平移的四种组合方法

 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组合出四种方法

 按标记的向量平移有一种方法

 拖动点F在线段DE上移动,可演示两个三角形重合和分开,可用来说明全等形。

 操作步骤:

 1、画△ABC

 2、画线段DE,在DE上画一点F

 3、用选择工具先选取点D,后选取点F,由菜单?变换?---?标记向量?,标记从点D到F的向量

 4、选取△ABC的三边和三个顶点,由菜单?变换?---?平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作如图4的设置(如果标记好向量,会自动设置为按标记的向量平移)

 5、用文本工具标记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实验七:用镜面反射做对称图形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工具菜单中变换的一些基本功能

 2、会基于对称轴作一些平面图形的镜面反射。

 二、实验环境

 1. 安装有几何画板软件(4.07或5.00版本)

 2. 安装有数学公式我器

 三、实验内容

 从左到右演示了拖动三角形顶点改变其位置和形状,可以观察到动态保持的对称关系和相关性质。

 四、操作步骤:

 1、用画直线工具画一条直线。

 2、选中这条直线,由菜单?变换?---?标记镜面?,标记这条直线为对称轴。

 3、在直线的一旁画一个△ABC。

 4、选取△ABC的全部,由菜单?变换?---?反射?,并用文本工具标记反射所得的三角形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