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高一历史_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tamoadmin 2024-08-1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2.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3.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4.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五篇5.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6.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 学习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高一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册历

1.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2.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3.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4.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五篇

5.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6.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

高一历史_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学习需要制定详细的,本身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对学习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制定好的 学习 ,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高一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1.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夏朝:第一个国家,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

(2)分封制:

A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

B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

C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A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A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2)手工业:

A青铜制造:

B丝织业:

C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水平。由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3)商业:

A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B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二、夏商政治制度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三、夏商政治制度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科技成就

1、四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_—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 文化 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_—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天文学、农业、医学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中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原因

6、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

二、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聊斋志异》和讽刺《儒林外史》等。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 国画 的分类: 人物画 、 山水画 、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总结

完善科举制的 措施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为此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度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答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内,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容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 方法 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上册重要必考知识点

★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 高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归纳是: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8、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10、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11、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12、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1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

 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2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3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

 官营手工业地位成就

 ①由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发展状况表现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背景: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时期(1966—16)

 11年、1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8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

 汽车、飞机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

 ②建立“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现

 (1)冶金业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业

 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

 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

 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

 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手工业的外传

 (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篇二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篇三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

 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篇四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整理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是我国历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1)主要是礼器;

 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五篇

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总结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 文化 人文主义的本质。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张在法律面前平等。

卢梭: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 倡导“天赋”和“人民主权”思想。

C 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E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总结2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 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1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 ”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 经验 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总结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了解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的主要内容

①的兴起:

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

B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B“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C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内容上的革命)。鲁迅发表《狂人 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认识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B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李大钊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 文章 ,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早期组织。

D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诞生。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总结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明的产生及外传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认识古代中国四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四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在古代中国“四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四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弱,还促进了欧洲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现的时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2、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诗经》: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汉赋: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的文体——赋。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B盛唐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宋词: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明清: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以《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高鄂)四部长篇最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蒲松龄)和讽刺《儒林外史》(吴敬梓)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3、汉字与中国书画

了解汉字的演变

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A演变过程为: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草书 等。

楷书:具有实用价值。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3、中国的戏剧艺术

了解京剧的产生

A形成:清朝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B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C传播:民国以来,京剧又逐渐走向世界。

高一必修三历史知识总结5

中国 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著有《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1.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XX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XX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XX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XX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下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大规模起义。

 (三)唐朝统一

 教师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片段提问:隋炀帝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又是谁取而代之统一全国的?

 学生总结: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贵族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后来唐军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教师追问:唐朝统一全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稳定政局,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好铺垫。

 教师总结:唐统一后给后面几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为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国。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收集隋朝相关资料,下节课谈谈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2.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原因;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调查、查找资料,及学生自主课堂展示(辅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3.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4.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一、诗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1、时代背景: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欧洲各国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对社会失望,对现实不满;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代表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对XX和资本主义的XX。代表作《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代表作《西风颂》;

 雨果:法国人,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3、影响:

 ①其行动有力支持了当时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②其文学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把文学思潮与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密切结合,是近代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二、——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在文学上,人们已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抽象的和呐喊,而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2、主要代表:

 巴尔扎克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是人们公认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法国:司汤达的长篇《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项链》;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苹果车》;

 XX: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XX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死魂灵》。(以上后3点一般了解)

 3、评价: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经典作品不仅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四、荒诞派

 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荒诞派作家不断重复的主题。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的开山之作和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特点: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

5.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的宗法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一历史 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1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东周

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公元前256年结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王室衰微

(二)目的:争夺土地和人口

(三)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条件:(1)齐国富庶。(2)管仲改革。(3)尊王攘夷。

2.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3.标志:葵丘会盟。

(四)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2.楚庄王称霸:公元前六世纪初。

(五)吴越争霸:吴(长江下游)王阖闾和越(钱塘江)王勾践

(六)评价

1.性质:非正义。

2.影响:进步性:有利于统一;便利地主阶级势力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一)战国局面形成

1.三家(韩赵魏)分晋。

2.田氏代(姜)齐。

(二)经过

1.魏齐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魏国势力大为削弱。

2.秦国独霸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也无力与秦抗衡。

四、民族融合

1.民族:华夏族、北方:东胡、匈奴;西:戎;南:越。

2.融合途径:经济 文化 交流和频繁战争。

3.结果: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2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2、中央集权制度的 措施 :

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地方)①秦朝的地方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此外还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3

一、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合格考的知识点分析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

★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上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 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