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范文 范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教案_三年级数学教案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2.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3.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模板20204.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5.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6.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8.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

1.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3.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模板2020

4.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5.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6.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7.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

8.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教案_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 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 (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 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 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 独立完成

 (2) 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 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 独立测量

 (2) 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 (5)一枝粉笔长75(   )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

 (3)教室的长约8(   ) (7)一把钥匙的长45( )

 (4)玲玲的身高为125( )  (8)练习本的厚约3( )

 2、我会算。

 50毫米=( )厘米 76毫米=( )厘米( )毫米

 3厘米=( )毫米 100毫米=( )厘米

 4厘米3毫米=( )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课外延伸。

 改一改。

 2007年4月18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平。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科学,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尤其是孩子,更要去学习数学,并且以此来构架自己的思维体系。学数学就是在学一种思维体系,在日常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一点。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学情与教材分析: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学情预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2、充分感受吨。

 (1)学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抬一抬。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40袋)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每次呈现4袋大米(因为4袋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当40袋大米占满整个屏幕时,学生会感叹:哇!1吨有这么重呀!

 (2)再次感受1吨。

 师: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个同桌这样体重的小朋友质量才是1吨。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学生在教科书中独立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三第3题。

 此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模板2020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5篇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每一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 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 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  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 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  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 探索 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 1/4。

师:谁会写 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 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2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苹果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第3位同学说得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苹果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模板2020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一: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二:除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估算与口算教案范文三: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练习三第5至8题。

教学目标:

1.经过反复练习和思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注意发现学生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练习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4 469÷8 194÷6

3、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8 40÷5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45÷5 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7题。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模板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 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6)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引导,是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板书3/8)

(7)巩固 3/5+1/5= 4/9+3/9= 2/5+3/5=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讨论2/8-1/8的结果

①.2块是2/8, 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1/8=1/8

②.“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板书1/8)

③.4/7- 3/7= 8/9- 6/9= 6/6-5/6=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自主学习例2。

完成课本第99页的填空。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最后一个不做。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 “1—4/7”的不做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六、思考题:有几种填法?

()/5+()/5=4/5 ()/9-()/9=1/9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 2/8-1/8=

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数学教案范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同分母分数加减。

2、 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

 60÷3=20

 6. 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 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 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 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 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计算,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灵活性、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建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网络,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通过课前了解,老师知道咱班同学计算能力很强,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与计算有关的课。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80÷2 238÷6

 87÷3 832÷4

 760÷4 720÷9

 观察这6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师:是的,这正是我们刚在第二单元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哪些一眼就能看出得数?

 生: 80÷2=40 720÷9=80

 师:同意吗?他还直接说出了得数,说说你是怎样得出的结果!

 生:我用的口算

 师:具体介绍一下!

 生1: 80÷2=40 因为二四得八,再在4后边添一个0.

 师:哦,他联想到了乘法口诀,可以吗? (可以!)

 还可以怎样想?

 生2:80可以看成8个十,除以2得到4个十,也就是40.

 师:这样想可以吗?你接着说一说 720÷9是怎么想的!

 生:把720看成72个十,除以9就得到8个十,也就是80.

 师:嗯,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一开始就学到的-----口算除法。(板书)

 我们接着看其它4个算式,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760÷4 87÷3

 832÷4 238÷6

 生:760÷4≈2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760估成800,800÷4=200,所以760÷4≈200。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说的太好了,请坐!我们接着看 87÷3,商大约是多少? 生:商大约是30

 师:怎么想的啊?

 生:把87估成90, 87÷3≈30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最后两道题,直接说!

 生: 832÷4≈ 200 238÷6≈40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求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时,我们用到的是------估算。(板书) 唉?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是怎样估算的?谁来试着说一说? 老师这次叫个不举手的,尝试一下嘛!来,老师觉得你行!

 生:除数不变,将被除数看成与它相接近的整百整十数,然后用口算解决。

 师:你看你说得多好啊!为什么不举手啊?要勇敢一点!

 他刚才说最后用口算解决,其实估算时用到的就是口算的方法, 也就是说估算其实是口算的一部分。

 师:刚才啊,我们也仅仅是估出了商的近似数,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需要---列竖式计算。(板书:笔算除法) 笔算绝对是本单元的“硬骨头”,因为计算时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失误,我们可以在笔算前先判断一下商的位数,还记得怎样判断商的位数吗?

 生:记得

 师:来看一下,第一个商是几位数?

 生:两位数

 师:第二个商是几位数? 生:三位数

 师:第三个? 生:两位数

 师:第四个? 生:三位数

 师:唉,注意看后边这三个算式,都是一位数除三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有的商是三位数?

 生:这得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商1.

 师:同学们觉得哪?

 生:嗯,是这样!

 师:大家再来看这样一个式子,百位上的数不知道,那它的商会是几位数呢?

 生: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师:大家看!(ppt)

 生:如果商是两位数, □ 里可以填1、2、3、4、5

 如果商是三位数,□ 里可以填6、7、8、9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准确结果,开始吧!

 (让两名同学板演: 760÷4 832÷4 这两道算式)

 稍后……

 师:同学们都算完了吗?

 生:算完了!

 师:哦?算完了?那大家算出的结果正确吗?

 生:哦!可以验算一下!

 师:从这4道算式中任选1个,来验算一下你算得结果是否正确!

 (稍后)验算完了吗?谁来说说你选的哪个算式,怎样验算的?

 生:我选的第一个,用29×3=87

 师:也就是说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同意吗?

 生:同意!

 师:唉?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有余数得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你们也是这样验算的吗?(是的!)

 谁来说说这4道题的答案分别是多少?

 生:760÷4= 190

 师:对吗 ?

 全体生:对 !

 师:继续!

 生:87÷3=29 全体生:对的 !

 生:832÷4= 208 全体生:对的 !

 生:238÷6=39……4 全体生:对的 !

 师:答案一样的同学举手!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果然很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板书,来,有请两位同学上台!

 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

 生:760÷4,从最高位开始除,商1,一四得四,余3,把6落下来,36÷4商9,四九三十六余0,个位上的0不用除了,直接在商的个位商0.

 师:她(他)说的好不好?太精彩了!

 我们接着看下一题,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计算的?

 生:832÷4,也是从最高位开始除,商2,二四得八,没有余数,将十位上的3落下来,3除以4不够商1,商0占位,再把个位上的4落下来,32除以4商8,四八三十二。

 师:他说的好不好?不但思路清晰,而且书写也非常工整、规范!但老师还有一点小疑问? 这两道题的商中都出现了0,这俩0是怎么得来的?(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1:760÷4,被除数个位上的0除以4得0,就没必要再除了,直接商0就行了!

 师:是这样吗?(是的!) 我们再来看下一题,商中间的0怎么得来的?

 生2:832÷4,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只能商0.

 师:他们的回答你们满意吗?(满意!)

 老师也非常满意,谢谢两位小老师,请回!

 师:好,同学们,在刚才的笔算过程中,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哪?(停顿)赶紧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学生讨论时师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

 师:谁来说一说?

 几名学生尝试说方法或注意事项:从最高位算起,一位不够除看前两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适时提炼出四字法: 看、商、算、检)

 师:这些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和技巧,今后还会学到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它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

 师:以上,我们将整个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其中还涉及到了除法的验算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老师相信大家的计 算能力又有了提升,那我们就来试试行吗?(行!)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来!直接说得数!一起抢答!(课件一个一个的出示)

 40÷4= 808÷9≈

 900÷3= 141÷2≈

 300÷5= 718÷8≈

 2700÷9= 449÷5≈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我们就来比赛夺红旗!(ppt出示练习)

 能明白什么意思吗?唉别着急,咱先来分分工!同学们分成两部分,这边的同学从右边上,这边的同学从左边上,看哪边同学最先到达顶峰摘得红旗!听明白了吗?开始!(做完的同学就举手示意老师)(课件出示)

 (稍后)

 师:这边1名同学胜出,这边也有同学完成了!

 都完成了吗?(完成了!)

 光做的快还不行,得保证能做对才行!赶紧和你的小伙伴核对一下答案吧!

 (稍后)没有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哪边的同学赢了?其实老师觉得两边的同学旗鼓相当,表现的都很好,你们都是赢家!

 四、拓展延伸

 老师打算去买一些笔记本,正好超市里搞优惠活动,“买8送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嘛?

 生:买8本笔记本就送一本!

 师:是这样吗? 笔记本每本5元,80元最多能买几本哪?

 学生思考……

 师:有同学认为能买16本,唉不对,好像能买18本!拿不准主意了,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留在课下解决好吗?

 师:好,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三年级数学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三)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⑴口算。

 ⑵估算。

 2、笔算除法。

 ⑴基本的笔算除法。

 ⑵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 有关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的、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教学除法在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对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

#三年级# 导语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

 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五篇{下}

《年、月、日》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有关知识。

 2.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能初步判断平年、闰年,建立时间概念。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4.对学生有机渗透热爱祖国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判断平、闰年。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师: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谁能说出上的有意义的日子?

 (1)儿童节是每年的( )月( )日。

 师:你们喜欢过儿童节吗?

 (2)( )月( )日是教师节。

 (3)农历( )是中秋节。

 师:农历八月十五吃什么?(月饼)这一天是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日子。

 (4)( )月( )日是圣诞节。

 师: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这些有意义的日子都和什么时间单位有关?

 生:这些日子都和年月日有关。

 师: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和年历卡交朋友探究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年月日。

 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什么?

 为了研究年月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课件出示2015年年历)年历上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③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

 ④二月份有28天。

 ⑤一年有365天。

 2、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师:同学们都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孩子都观察的很仔细,那是不是每一年都是这样呢,下面就来小组合作活动一下,看看你们组拿到的年历表是哪一年的,根据观察填入表格中,在活动之前,请看一下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小组合作要求)

 3、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教师板书。

 师:一年有几个月?

 生1:12个月。

 师:大家与他的意见一致吗?

 生:一样。

 师:每个月的天数相同吗?

 生2:不相同。我看年历卡知道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二月有28天。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3:我同意他前面的说法,但是不同意他后面的说法。我的年历卡二月的天数是29天。

 师:请二月是28天的同学举手,二月是29天的同学举手,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看来二月是个特殊的月,有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老师也调查了一些数据,同学们可以看一下,是不是跟你们探究的一致呢?(一致)

 师:我们能不能根据天数的不同给这些月起个名字呢?

 生: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

 师:名字起的真贴切!

 师指着板书说明: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每月有30天;二月是个特殊月,28天或者29天。

 师:每一月的天数不尽相同,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吗? (左拳记忆大小月)

 师: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下面的一段话:?要知道哪个月有多少天┄┄?(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

 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师:当然还有一种年月日歌诀来帮助大家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有变化。(做游戏:说大月男生站起来,小月女生站起来。)

 三、深入探究,认识平年、闰年

 师:现在我们知道一年有12个月,有大月有小月,那你能说一说一年有多少天,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我是听妈妈说的。

 生2:一年有366天,我把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得到366。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了一年的天数。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年到底有几天。出示课件计算方法:

 (1)把每个月的天数都加起来

 (2)7个大月天数 + 4个小月天数 + 2月天数

 通过这种方法一起计算。

 二月是28天的年份,计算出全年有365天。

 二月是29天的年份,计算出全年有366天。

 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这一年2月有28天,那这一年总共有365天,如果这一年有29天,那这一年总共有366天。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二月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那平年有几天?闰年有几天?

 生: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师:那我们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看2月份的天数。

 师:拿出你的年历卡,说说那一年的二月是多少天,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1:我的年历卡是2008年的,二月有29天,2008年是闰年。

 生2:我的年历卡是2011年的,二月有28天,2011年是平年。

 生3:我的年历卡是2013年的,二月有28天,2013年是平年。 ,,,,

 师: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平年和闰年的一些知识。时间是宝贵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练习

 ① 一年有( 12 )个月。

 ② 1、3、5、7、8、10、12月每月有( 31 )天,是大月。

 ③ 4、6、9、11月每月有( 30 )天,是小月。

 ④ 平年的二月有( 28 )天,闰年的二月有( 29 )天。

 ⑤ 一年里有( 7 )个大月,( 4 )个小月。

 ⑥ 平年的二月有( 28 )天,一年有( 365 )天。

 ⑦ 闰年的二月有( 29 )天,一年有( 366 )天。

 ⑧ 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8 )月( 31 )日。

 ⑨ 一年有365天。 (?)

 ⑩ 20个月就是两年。 (?)

 (11) 4月和5月一共有61天。(?)

 (12) 2011年5月30日是星期一,6月1日就是星期二。(?)。

 (13) 凡是双数的月份都是小月(?)。

 五、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时间对我们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 1、3、5、7、8、10、12月

 小月(30天) 4、6、9、11月

 二月 28天 平年 365天

 29天 闰年 366天

 《年、月、日》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04年和2005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1854年、2006年、3000年。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 )月和( )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 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 )。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故事揭谜。

 2001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 8×0= ?师小结:0和乘号在一起就是一颗,谁和他们遇上了谁就会等于0,因此我们这样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任何数乘以0都等于0让学生说一遍给你的同桌听听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展台展示书上习题中错误所在,分析错误成因然后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0乘任何数都得0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不是难题,可简化过程,强化结果让学生牢记。

 关于0的乘法强调数位,那一位上乘的鸡写在哪一位上,有0一定要写,如进位要和这一位的积相加。

 强化竖式的对齐,这样会有利于计算的正确。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及24时记时法简单的时间计算。

 2、培养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周末一天的安排,并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对策: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

 1、4:00是下午( )时

 16:00是下午( )时

 18:30是下午 ( )时( )分

 2、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睡了()小时。

 二、实践活动。

 1、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

 2、学生分组讨论:从小华的作息时间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师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如: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5、让学生说说小华这样子安排有些什么好处?或者你认为他在哪些地方安排得很好的?好在哪里?

 6、指导学生说说安排周末的时候:要合理,科学,充实而有意义。

 三、那么你会安排你自己的周末吗?

 如果让你安排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说说。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1、每个学生拿一张纸,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周末。

 2、制作完后再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周末时间安排表,说说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

 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各别情况进行评比,鼓励一些安排得特别好的学生。

 板书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

 ○白天14小时,晚上睡觉10小时。

 午睡1小时10分。

 ○学习2小时,航模制作1小时30分

 购书1小时20分。

 ○锻炼、做家务1小时。

 ○:4小时40分。

 ○每顿饭化费的时间均半小时。

 课前思考:

 这次时间活动主要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分为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给出的一张周末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的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第二层次,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借鉴教材给出的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形式,制作一张自己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课后反思:

 先复习已学的知识,这样为学生学习周末一天的安排积累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学生自己提出这一单元相关的数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并要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有了小华周末安排的启示,所以学生在自己安排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周末。还能根据表格给出了信息,提出很多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计算,但是在计算时间上学生还不是那么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与巩固。学生之间在计算经过的时间这一知识点上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课上,我们之间进行了很多次方法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能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提高自己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但由于受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可能学生刚接触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不知通过时间的推移,会觉得难度在下降,慢慢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巩固知识点,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运用自己的计算方法独立解答,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个别差异性。而在最后对小华周末安排能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学生也基本能根据前两题的方式提出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解答,关于制作一张自己周末的时间安排表,由于之前已经有小华的事例,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难了。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够,还无法真正灵活运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安排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出示小华周末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复习了24时计时法,又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制作时间安排表,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小华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进一步熟练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并且巩固学生计算简单时间的方法和技能。在认识水平上,学生对于简单的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还可以,但是一旦与生活联系,稍有复杂时,特别是涉及到跨越两天的时间计算时,学生的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毕竟他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联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别,学生的回答千差万别,因而教师必须,或者说只能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而根本无法设计好学生的每次回答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修正,最后达成共识。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