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_除法的初步认识

tamoadmin 2024-09-01 人已围观

简介1.小学除法入门教学2.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4.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教学的5.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6.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7.认识除法说课稿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

1.小学除法入门教学

2.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

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4.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教学的

5.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6.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7.认识除法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_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 教材第7~8页例1、做一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在分东西的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按照例1提前让学生准备卡片各20张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

一、课前准备

1.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食物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食物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小朋友分配食物。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物“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食物,从中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物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联系前面讲的平均分的定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2.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用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数一数,分一分。分好后,同桌讨论一下: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知道了什么叫做平均分,了解了平均分的基本定义,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 平均分(一)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小学除法入门教学

参考: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 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

小学除法入门教学

小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小学二年级学习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表内除法是除法学习的入门。

首先,理解除法的意义。①把单位一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每份是多少这是平均分的含义。可以用事物分一分理解:例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②包含除法: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相同的数。例如:15里面有几个515÷5=3

不管是平均分还是包含除法,都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学习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

师:孩子们,三月份,不仅有学习雷锋的日子,3月12号还是植树节。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1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我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平均分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在分的过程中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如学生按要求平均分物品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平均分的意识,帮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2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4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6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习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平,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得“每人要一样多”,但大多数同学会留下疑问“怎样分才公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分辨小猴、小猫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帮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有亲切感,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既获得了新知识,又使得学习数学的能力有所发展、提高。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

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教学的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如下: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节课知识点相对较为简单,但较为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画会更感兴趣,因此我最终选择使用数字教材中的动画来导入。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直接用数字教材的动画,极大地减轻了备课负担,对于动画的制作,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多。

在教学本节课时,开始引出除法算式的时候占的时间稍微有点多,学生对于上节课《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法算式的意义理解不太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识点较为简单。

除法:

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在数学中,当一级运算(加减)和二级运算(乘除)同时在一个式子中时,它们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同一级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这样的运算叫四则运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具体步骤: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

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

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

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

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

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

破难点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

#三年级# 导语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认识除法说课稿

#课件# 导语语文课件对大家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有目的性了,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表内除法(一)》,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具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

 (出示挂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野花等。

 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野花。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说:匀们3人共了12种叶子。其中其中个小女孩说:我了8朵花,每种2朵。。。。。(允许学生说出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了几种花……

 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地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能否全面了解图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学生对图中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师板书:

 三(五)十五商是5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板书:用口诀求商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学生说出算式:

 15÷3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一个比较的印象

 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得数教师应予以鼓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合作。动脑筋想出办法后,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及时地给与肯定,使他们对每一种算法都有所体验,提倡算法多样化。

 对于合作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

 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用口诀求商比较方便。

 允许学生选择其它方法。

 活动三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了几种花吗?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8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0

 学生回答:8÷2=4(种)

 学生可能回答:摆小棒连续连续4个2;想二四得八。。。

 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及被除数、除数、商的位置

 学生正确用算式表示出来。

 鼓励用口诀求商的学生。

 除法竖式比乘法竖式要难,书写格式与加、减、乘法不同,计算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所以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活动四

 自主练习第2题。

 (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巩固熟悉2~5乘法口诀,为用口诀求商打好基础,所以教学时把它放在最前面,教师在课前把口诀写在卡片上或者制成音课件,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二()得六()五二十五

 ()四十二四()十六

 四()二十()五十五

 ()四十二二()得六

 学生非常熟悉地说出2~5的乘法口诀。

 活动五

 师:这里有15个小方格,请你拿出自己喜欢的五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请你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吧?

 师:你能用口诀来算出15÷5等于几吗?用哪句口诀?商是几?

 师:如果三种颜色涂一涂,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师:在计算这两道算式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产生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的想法,并提出问题:每种颜色需要涂几个?

 15÷5=3(个)

 学生回答:(三)五十五,商是3。

 学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个)

 三(五)十五

 学生发现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

 每种颜色涂的同样多。

 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说出所使用的口诀。

 学生体会到用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两道除法算式,意识到用口诀来求商的方便。

 活动六

 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学生练习除法算式的计算:

 12÷42÷215÷34÷44÷212÷38÷46÷29÷316÷48÷26÷320÷410÷23÷3

 对能够运用口诀求商、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

 活动七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总结,也可以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

 

篇二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0÷()=()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10÷()=()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4)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份2个,分成了()份。

 12÷()=()

 12个,每份3个,分成了()份。

 ()÷()=()

 12个,每份6个,分成了()份。

 ()÷()=()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个4。20里面有()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2=510个海螺

 15÷3=5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2=44×()=123×()=6

 三()十二()×4=202×()=8

 ()五二十五二()十二二()一十

 5×()=15()三得九四()十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7=()8÷2=()18÷9=()24÷6=()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认识除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分给多少只小熊?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习的积极性。

师: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平均分铅笔,在分的 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很 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

认识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比较法: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练习法: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表达法: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分析法: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此课时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是一道例题和3道练习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情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

1、情景导入

熊猫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通过动手分一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从中用到了平均分和乘法在玩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了铺垫。

2、探究新授

从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中抽象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在四个盘中,每盘放几个?然后引导出:象这样关于平均分的题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展示并提问:

(1)熊猫想请几个朋友到家来做客,它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大家,想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眼看着朋友们就要来了,可熊猫还没有分好,咱们帮帮分他吧!

(通过设置故事情景导入,充满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每盘能放几个?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竹笋的简笔画,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最后请同学到黑板分一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如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一起分。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随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分的结果得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教师进而引导出:像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吗(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生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获取新知的愿望)

(4)根据分的结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练习环节。

(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十三页的做一做。

(2)我把练习三的第一题的八道除法算式题目写在卡片上,然后请同学在我手上抽一张卡片并且读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二、第三题,然后教师评讲。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低年级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独立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

教育学专家说:好的课堂展现应该少不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先充分表扬本节课同学们的良好表现和进步,然后最后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设计了一个课下作业:就是在家吃饭前帮妈妈分筷子,并列出除法算式,明天来学校跟老师汇报。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忙并且设计关于除法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过程,这种有趣的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作业,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帮别人,在加深对除法的认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布置作业。

完成第十三页“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12除以4等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