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模板 写作模板

09年浙江高考作文_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

ysl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09年浙江高考作文_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0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0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问题。1.09高考零

09年浙江高考作文_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0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0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问题。

1.09高考零分作文反映了当代学生的悲哀

2.09浙江高考作文,写《落叶归根》算离题吗?

3.求09英语高考作文范文(江西卷、全国2卷、浙江卷、江苏卷、湖南卷)

4.作文,我该怎么能很快抓住材料的立意呢

09年浙江高考作文_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

09高考零分作文反映了当代学生的悲哀

       中国教育到底犯了什么罪?如何了中国?了我?

        中国教育为什么要我们?怎样我们?

        中国教育的罪行历历在目,而我在高考的今天见证这一切。

        中国的学生就像松弛蠢蠢欲动的阴道,中国的教育就像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于是我便见证了他们的相互,当然我属于与被的这两类。我憎恨中国教育就像憎恨日本大屠杀一样,大屠杀残害了无数的中国公民,而中国教育亦如此,坚持着每时每刻每秒都在*荡的样子中国青年的青春年华。

        中国教育与中国学生的产生了一种果实,那便是每年每省的高考状元,可愚蠢得中国教育在满足自己口味得同时却忽略了世界的需求,中国的三个状元跑到世界上难道就能顶一个诺贝尔吗?当然不能,于是我见证了中国教育愚蠢盲目的,没有果实的悲哀。

        中国教育每时每刻都在琢磨研究新鲜的模式,比如最近出台的20分政策更是留给有钱人玩的游戏,真正的少数民族,真正该得到20分的高考考生却连后的炮灰都看不到。中国教育的的确魅力很大,让人无不为此感到汗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如今少年被,中国则被,于是乎,便有了中国教育中国的说法,每年有千千万万的被者,甘愿等待,难道你们甘心彷徨?一点都不呐喊?我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又一次手段。

        两年前的一天,我被X省X市X校长开除,我家没钱没权,该有的都没有,于是就这样被学校了,中国教育首先了他们,然后他们再我们,于是就这样相互,但是我不甘,我相信很多人更不甘。如果仍旧存在过去的连坐罪行,中国的犯,你们真的要把刑台跪穿。

        中国教育受蒙蔽实在太严重了,然后找不到途径来发泄他们内心的兽欲,于是便选择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善良,把中国学生当成了市场上新鲜的肉夹馍,而自己穿着狼皮硬装羊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神经,我不苟且于中国教育之间,更不偷生在中国的手段之下,我憎恨中国教育,更憎恨他们这种中国思想,中国青年的手段。

        于是今天,我在中国教育手段下见证了他们的,他们的累累罪行在若干年后将会被人们写成历史书卷。为什么中国教育不甘正视自己的错误要一直这样?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不能像五四青年一样真正的有一次思想打倒真正中国的中国教育呢?为什么中国教育要在中国的政治下一直蒙蔽?为什么中国教育的没有人看到呢?

        中国教育是中国的SARS流感,残害了太多无知幼稚的学生,中国学生没有能力反抗,或许从处女膜被中国教育穿破的那个时代就已经注定他们,注定他们的子女做辈子的奴隶,中国教育你要多少个学生才肯罢休?中国教育你为什么要搞?中国教育你为什么如此不要脸?

        中国教育你为何不忏悔?为何还需要我去见证呢?

        枉然对我文章评论者,死全家。

        枉然对我作文评分者,更死全家。

        2009年6月7日

09浙江高考作文,写《落叶归根》算离题吗?

       我这有1949年到现在的高考题目,字数受限制,先给你发2000年以后的,要不你给我邮箱

       字数太多发不过来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作文题

        《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 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 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唔......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不要问我 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09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站在____门口,半命题作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宁夏卷作文题:以诚信和善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009年江西高考试卷作文题:兽首拍卖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发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篇哗然。有人称其为名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1)必须写议论文。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合。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辽宁卷作文题

        2009年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炉,辽宁卷高考作文题为:名人代言。讨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有五种观点,材料作文。

        甲:47%的人在同类商品购买中,会选择明星代言产品

        乙:明星很无辜,他们可能不知道产品是虚假的

        丙:略

        丁:明星拿大量代言费

        戊:监管不利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福建卷作文题

        这也是一种_____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四川卷作文题:熟悉 命题作文

       2009安徽高考作文题目:生活给我智慧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海南卷作文题:材料作文,主题是诚实善良。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卷作文题

        踮起脚尖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陕西卷作文。

        陕西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是一道材料题。题目中讲到一群小动物学游泳的故事:一群小动物有一次被大灰狼追赶到河边,于是萌生了学习游泳的想法,但是大家都学不好,后来仙鹤说,既然兔子跑的快就不用学游泳,既然松鼠会上树,也就不用学游泳……

        题目要求,根据这段材料,自拟题目,完成800字的作文。 2010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  请以“路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行立意。2、除诗歌外,文休不限。3、不少于800字。2、2010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题:有鱼吃还捉老鼠?  漫画作文

        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3、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4、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题:早  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5、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山东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请据以上材料写文章。

        6、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

        7、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  记者最新消息,上午开考的2010江苏高考作文题为《绿色生活》。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8、2010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  今日上午11时30分,2010年重庆高考第一科——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今年重庆的语文科目作文题为《难题》。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9、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生活中的钓鱼法则  一位丹麦人钓鱼,鱼钓上来后,他用尺量了一下尺寸,觉得鱼太小,就放了回去,准备等鱼长大了再钓。  根据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0、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  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不少于800字。

        11、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命题作文《与你为邻》: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12、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  以“角色转换之间”为题,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在800字以上。

        13、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幻想与现实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先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

        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的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

        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14、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诚信善良  材料为:三个男同学去打篮球,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女孩在地上用粉笔写着“我因为出来旅游钱包被偷,请资助我”。其中一名男孩给了女孩10元

        钱。另两名男孩说这个男孩上当了,因为出来旅游不会带着粉笔。另一则材料是:某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天后,救护队员找到了遇难者的尸体,在一个叫聂文清

        的矿工身旁,他们发现了一顶用粉笔写有遗言的安全帽,上面写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以诚信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

        15、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

        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明确。

       16、2010年辽宁高考作文题:幸福是____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真实地填充着我们的生活。

        材料1

        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

        材料2

        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活着就是幸福,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

        材料3 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最浅层的是欲望、物质带来的,欲望和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

        材料4 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你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坑害了别人,甚至坑害了国家。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以“幸福是 ”为题(空线处填上你选的词语或短语);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格林童话》诞生故事  福建语文作文为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一篇主题为“格林童话”的材料自由写作,体裁不限。

        该材料的大致内容为: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俩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他们就一直进行研究整理。俩兄弟整理出一本厚

        厚的文稿,但是当他们收集很多传说后又找不到确切的关系而作罢,俩兄弟就把文稿放在一个地方。一个朋友后来发现了这本文稿,将文稿给了出版社。文稿出版

        后,多次再版,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成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8、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几何体  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这些线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又可以组成不同的几何体。

        请从人生的角度写作。据此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2010年海南高考作文题:参与  2010年海南高考作文题为《参与》。

        20、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题:三则小故事启发学生谈成才环境  2010年高考陕西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

        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题,撰写800字作文。

求09英语高考作文范文(江西卷、全国2卷、浙江卷、江苏卷、湖南卷)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Myers, D. G., & Lamm, 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

       企研博一

       9041813

       李世珍

       壹、摘要: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於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本文有关群体极化现象,Myers与Lamm先探讨有关群体讨论时的七大影响因素,再利用三大理论方法来解释。这个理论的运用上,是以社会心理学上,讨论群体在决策制定时,是否优於个人,并讨论在群体互动过程中,的两大现象: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groupthink)。因此,本篇文章是相当经典且重要的,特别是攸关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方面。

       贰、本文大意: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当一个团体在讨论某项争论时,团体中的人似乎比原先自己一个人时更会去支持较极端的立场。此一现象有时将导致风险的移转(risky shift),而有时导致谨慎的移转(cautious shift),此端视团体成员最初的观点为何。

       Myers与Lamm为了证实这份研究,首先提出了的七大影响:态度(attitudes)、陪审团的判决(jury decisions)、道德的判断(ethical decisions)、判断(judgment)、个人感知(personal perceptions)、谈判与冲突(negotiations and conflict)、风险承担(risk taking)。

       1. 态度(attitudes):群体极化预测是从相似其他人讨论中,而增加同质与异质团体之间的态度差距(gap)。在我们的社会中常会有所谓两难(dilemma)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会使人持有不同的态度,而产生极化现象。如美国攻打阿富汗行动,在主战者与和平主义者的态度。

       2. 陪审团的判决(jury decisions):陪审团是一种小团体,经由彼此的讨论达成判决的目的。Jzzett与Leginski(1974)观察到比较不起眼的案件,陪审团作出较为宽大的判决,但在较起眼的重大的案件上,陪审团会作出较严厉的判决。

       3. 道德的判断(ethical decisions):在道德义务上,虽然慷慨救济是我们相信的,但在学生的讨论过后,竟发现反而变得更吝啬。而学生在讨论基金的运用时,却显得更为慷慨。

       4. 评判(judgment):在最初的极化程度够强时,所产生的共识也会吸引个人跟著往极端跑。

       5. 个人感知(personal perceptions):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当学生在评断事情时,加以正面的提示,则评断的结果就会是正面的。反之,若加以负面的提示,则评断的结果就会是负面的。

       6. 谈判与冲突(negotiations and conflict):作者在此比较个人与群体中的冲突行为,群体极化证实了Janis(1972)的冲突论点,当群体之间冲突情况发生时,成员很有可能在他们的行动更加增强其信念。

       7. 风险承担(risk taking):当人们面对两难的问题时,群体会进行风险评估。当实验中打赌的利益若为正,群体会倾向於风险的承担,反之利益为负时,会倾向於风险趋避。

       本文中,作者进一步透过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於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他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藉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 Vinokur,1975)。由於这些论点倾向於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其他有关於影响群体极化现象的理论,除本文以外,在社会心理学也提到如价值理论、文化价值观(Roger Brown,1965)、责任分散说、认知、动机因素……等等。

       参、本文评论与对研究的启发:

       从本文所提之群体极化的论述中,背后主要的意义是在探讨有关群体决策(group decision-making),在真实的世界中,个人的知识有限,有关决策的问题,通常交由决策的相关人员共同决议,而选定某决策方案。如:委员会、董事会、工作会报等。透过群体决策有其优点与缺点,其优点为:1.透过集思广益,有广泛的知识与资讯、2.有了广泛的资讯可以产生较多的方案、3.决策相关人员容易接受决策、3.增加合法性;相反的,其缺点为:1.耗费较多的时间和成本,效率较差、2.决策的结果可能是妥协的结果、3.对实施结果成败的责任分担,没有明确的划分、4.群体决策过程会造成群体思考症(group thinking),少数及独特的意见会萎缩,在解析能力及思考上退化。因为组织成员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影响(group norm),在压力下决策,缺乏个人意见。5.会有风险移转(risk shift)的行为,更容易从事冒险的行为(注一)。

       另外从群体决策模型上来看,有三种模型可以提供进一步的探讨:1.协同互动模型:对组织目标有共识,可使大家互利、2.政治互动模型:追求自利,政治妥协、3.垃圾桶决策:问题不太重要,所进行一种「目标、手段」都不太清楚的决策。

       团队是否可较个体做出更佳的决策?这个问题是见人见智,但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发现,为了避免陷入群体极化或群体思维中,有学者提出一些帮助群体决策的方式,分述如下:(Ros, 1995)

       1.群体名义决策(nominal group technique):有问题时相关人员仍出席,但禁止随意相互讨论。

       第一步:针对议案,每人个别写下自己的意见

       第二步:每人单独报告自己的意见,但禁止讨论

       第三步:群体针对各意见开始详细评估

       第四步:每人单独针对每方案评分,最后得分最高者即为选择方案

       个人看法:这样的方式可能得到一个大家都能妥协但无法“变更内容”的方案,因为有的人提的方案虽好,但仍有缺失(意即失去了群体讨论能集思广益的优点……),有的人会说:「内容变更了,就不是我当初支持的方案了……」,有的人会说:「这些方案都不是我想要的……」。

       2.专家意见决策(Delphi method):成员之间并不面对面的讨论

       第一步:让各专家在匿名且单独的情形下回答问题

       第二步:将结果平均,再告知各专家

       第三步:要求专家针对回馈结果再进行讨论

       第四步:重复至第一步三~四次,直到有具体意见为止

       个人看法:优点:两种方法都可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群体中之强力个人或次群体较不易影响全体的决策、对於群体规范的压力可以减轻。缺点:难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见解、由於群体规范减少,可能作出有害於群体或规范。虽然有以上的缺点,但上述两种方法皆可改善群体决策的速度。

       3.脑力激荡决策(brain storming):此为Ales Osborn在「How to thinking」中提出此法,适用的时机为创造力思考、问题解决及组织企划,其内容指企业开发员工脑矿(brain mine),激荡大脑以提出新构想。

       第一步:布置高雅专室以进行讨论

       第二步:心灵自由驰骋,毫无拘束

       第三步:自由表达,不受时间限制

       第四步:针对特定主题发表意见

       个人看法:脑力激荡法应用「合并」、「修正」的方法来增加意见-以量来创造价值,其优点在於创意多,可改群体决策创意不足的缺憾,即可以增加决策品质;缺点在於它常在完整的构想当未孕育出以前,就很快作出结论(William Gordon)。

       4.过程谘商(Process Consultation, PC):PC是由MIT 教授Edgar H. Schein於1969年所创,其乃帮助个人、群体、组织、社群的一种方法、态度与哲学。Schein指出PC不同於内容谘商(Content Consultation),内容是有关於what,而过程则是有关於完成what的how。如:会议讨论的「内容」可能是品质问题、可能是销售问题,而「过程」则是该团体如何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

       个人看法:PC在执行的过程中,的确有助於决策的品质与团队的学习,可成功地避免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的现象,但PC所耗费的时间却又相当长,再加上一般组织对於顾问的谘商有依赖性,并希望顾问直接给予答案(content),因此实务上有其限制。

       5.电子会议:此法是将名目团体术与电脑科技混合在一起。其好处为匿名、诚实、速度。参加者可以匿名键入任何意见,而全场的人可以看到它。同时允许个人可以完全地诚实、不必担心任何惩罚。

       对研究的启发:

       究竟是群体决策是否优於个人?事实上应视情况而定,二次大战时,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在群体决策上是否陷入一种迷思。美国在受攻击之后,决定攻打阿富汗捉拿宾拉登,在决策过程究竟是对是错?第五项修练的作者彼得.圣吉提到,为什在许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整体的智商却只有六十二?在OD最新的领域中,有一项有关团队发展的新技术,名为Appreciative Inquiry,目前好奇的是,AI的技术如何帮助团体提升绩效,及如何造成团队的典范移转?并透过本篇群体极化的理论,探讨AI是否能够改变群体极化或群体思维的情况。

       注一:*风险移转:群体比个人更容易作冒险之事

       (1)熟悉假说: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2)领导假说:风险取向者,常被视为领导者

       (3)风险价值说:适度的冒险比谨慎具「文化价值」—在东方较不成立

       (4)责任扩散说:个体误以为不用对群体决策负责

       参考文献:

       王思峰,2001,以系统思考扩充PC模式:临床取向的个案研究

       王秉钧译,1995,管理学。台北,华泰书局。原著作者:Stephen P. Ros。

       许士军,,管理学。台北,东华图书出版。

       黄安邦,1990,社会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原著作者:David O. Sears, Jonathan L. Freedman, L. Anne Peplau。

       Stephen P. Ros (200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Gervase R. Bushe, Appreciative Inquiry with Teams. Published in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16:3 (1998), pp.41-50.

       Jane Magruder Watkins, Bernard J. Mohr, 2001, Appreciative Inquiry, Jossey-Bass/Pfeiffer A Wiley Company, San Francisco.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Myers, D. G., & Lamm, 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

       一、 缘起: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於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二、 七大影响:

       Myers与Lamm为了证实这份研究,首先提出了的七大影响:

       1.态度(attitudes):主战更主战、主和更主和。

       2.陪审团的判决(jury decisions):犯vs.恐怖主义。

       3.道德的判断(ethical decisions):只有我欺人;没有人欺我。

       4.判断(judgment):讨论后,仍吸引往极点跑。

       5.个人感知(personal perceptions):对宾拉登先入为主的知觉。

       6.谈判与冲突(negotiations and conflict):愈冲突信念愈强。

       7.风险承担(risk taking):攻打必胜vs.攻打必败。

       三、 三大理论: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於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他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藉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 Vinokur,1975)。由於这些论点倾向於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四、 其他有关於影响群体极化现象的理论,除本文以外,在社会心理学也提到如价值理论、文化价值观(Roger Brown,1965)、责任分散说、认知、动机因素……等等。

       项目 内容 实施步骤 个人看法

       群体名义决策(nominal group technique) 有问题时相关人员仍出席,但禁止随意相互讨论。 第一步:针对议案,每人个别写下自己的意见;

       第二步:每人单独报告自己的意见,但禁止讨论;第三步:群体针对各意见开始详细评估;

       第四步:每人单独针对每方案评分,最后得分最高者即为选择方案 这样的方式可能得到一个大家都能妥协但无法“变更内容”的方案,因为有的人提的方案虽好,但仍有缺失(意即失去了群体讨论能集思广益的优点……),有的人会说:「内容变更了,就不是我当初支持的方案了……」,有的人会说:「这些方案都不是我想要的……」。

       专家意见决策(Delphi method) 成员之间并不面对面的讨论 第一步:让各专家在匿名且单独的情形下回答问题;

       第二步:将结果平均,再告知各专家;

       第三步:要求专家针对回馈结果再进行讨论;

       第四步:重复至第一步三~四次,直到有具体意见为止; 优点:两种方法都可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群体中之强力个人或次群体较不易影响全体的决策、对於群体规范的压力可以减轻。

       缺点:难以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见解、由於群体规范减少,可能作出有害於群体或规范。虽然有以上的缺点,但上述两种方法皆可改善群体决策的速度。

       脑力激荡决策(brain storming) 此为Ales Osborn在「How to thinking」中提出此法,适用的时机为创造力思考、问题解决及组织企划,其内容指企业开发员工脑矿(brain mine),激荡大脑以提出新构想。 第一步:布置高雅专室以进行讨论

       第二步:心灵自由驰骋,毫无拘束

       第三步:自由表达,不受时间限制

       第四步:针对特定主题发表意见 脑力激荡法应用「合并」、「修正」的方法来增加意见-以量来创造价值,其优点在於创意多,可改群体决策创意不足的缺憾,即可以增加决策品质;缺点在於它常在完整的构想当未孕育出以前,就很快作出结论(William Gordon)。

       电子会议 此法是将名目团体术与电脑科技混合在一起。其好处为匿名、诚实、速度。参加者可以匿名键入任何意见,而全场的人可以看到它。同时允许个人可以完全地诚实、不必担心任何惩罚。

       过程谘商(Process Consultation, PC) PC是由MIT 教授Edgar H. Schein於1969年所创,其乃帮助个人、群体、组织、社群的一种方法、态度与哲学。Schein指出PC不同於内容谘商(Content Consultation),内容是有关於what,而过程则是有关於完成what的how。如:会议讨论的「内容」可能是品质问题、可能是销售问题,而「过程」则是该团体如何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决策。 PC在执行的过程中,的确有助於决策的品质与团队的学习,可成功地避免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的现象,但PC所耗费的时间却又相当长,再加上一般组织对於顾问的谘商有依赖性,并希望顾问直接给予答案(content),因此实务上有其限制。

作文,我该怎么能很快抓住材料的立意呢

       09年江苏高考英语自考试结束后就招来阵阵抱怨,书面表达部分极大地出乎意料——让考生谈谈鼠标的利弊。我们先来看一下作文题目:?

鼠标是计算机时代最佳的人机交互工具之一。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计算操作。但是,过分的依赖鼠标的习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请你以鼠标为切入点,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鼠标的必要性

对多数人来说,操作计算机,上网冲浪……

       鼠标的便捷性

点击,移动,插入,拷贝,删除

编辑文本,搜索信息

       收发邮件,选购商品

       点播音乐,下载**

       如果过分依赖鼠标……(请考生结合自身感受,列举两到三点)

注意:

1.?对所给要点注意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作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The?mouse?is?a?most?effective?device?used?by?people?to?communicate?with?computer.

       09年江苏高考英语自考试结束后就招来阵阵抱怨,书面表达部分极大地出乎意料——让考生谈谈鼠标的利弊。我们先来看一下作文题目:?

鼠标是计算机时代最佳的人机交互工具之一。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计算操作。但是,过分的依赖鼠标的习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请你以鼠标为切入点,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鼠标的必要性

对多数人来说,操作计算机,上网冲浪……

       鼠标的便捷性

点击,移动,插入,拷贝,删除

编辑文本,搜索信息

       收发邮件,选购商品

       点播音乐,下载**

       如果过分依赖鼠标……(请考生结合自身感受,列举两到三点)

注意:

1.?对所给要点注意陈述,适当发挥,不要简单翻译。

2.?词数150左右。开头已经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3.?作文中不得提及考生所在学校和本人姓名。

The?mouse?is?a?most?effective?device?used?by?people?to?communicate?with?computer.

       l.同步审视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快速作文要求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下面介绍几种快速审题雄基本方法。

        非快速作文审题时,对作文题目的命题意图、写作对象、选材范围、中心表达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分步进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审题不能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同步审视法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也就是说,一览无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条揣摩。这好比盖图章,一般人签名是一笔一画地写, 而盖图章则只要往纸上按一下就行了,很显然,盖图章比一笔一画地写要快得多。一个神枪手在向目标开火时,不象一般射手那样,第一步托枪,第二步瞄准,第三步开火。他的瞄准和扣扳机动作也几乎是同步完成的。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也是这样。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描的办法,对题 目瞥一眼,立即就能决定写什么,表达什么主题。比如写《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按常规审题的程序是:

        ①这道题写作的对象是:事。

        ②这道题写作的范围是:一件事。

        ③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④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通过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事情。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第七个更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有趣的事?所谓“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事,也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这样的事,一般说来有点出人意料之外,情节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富于戏剧性。但是光有有趣还不行,还必须有意义,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分析到这里,审题的过程才算完成,最后的结论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而又有意义的事。这样的审题方法,虽然对题目把握得比较准,但是程序太繁琐,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审视法只要瞥一眼《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有趣的》这个题目,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为什么同步审视法能迅速对题旨做出判断呢?关键的问题是使用扫描法,简化了思维程序,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因为“身边的”、 “有趣的”、“一件”、“事”等因素,在题目中都有明显的标志,可以一览无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当然是记叙文,这个问题也无须考虑,写任何文章都要注意社会效益,因此所写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还必须有意义。这样,把七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有些作文题,表意层次比较复杂,如果逐条推敲,必定费时间。这时只要抓住关键的一步进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写《改革之风吹进了校园》这个题目,运用同步审视法审题,看到题目,立即就能明确题旨:写学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风”的“风”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风”即事,明确了“改革之风”就是“改革之事”,那么题目的题旨、题材、中心、体裁等问题都在瞬间解决了,所有审题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已在思考“风”的同时一览无余,同步完成。这样审题所需的时间短,而对题目也把握得准,从而达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简因素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碉 的目的。

        所谓作文题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题提供的已知条件,也就是审题的出发点。

       比如《理想和梦想》这个题目就包括了“理想”和“梦想”两个因素。而《树木·森林·气候》这个题目就包括了“树木”、“森林”和“气候”三个因素。《生活的苦涩与甜美》(台湾省1981年大学联考作文题),这个题目包括了“生活”、“苦涩”和“甜美”三个因素。审题必须从题目的因素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文题的因素多,思考的头绪也就多,审题的时间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审题,对多因素的题目必须先行化简,使之成为最简因素文题。

        化简因素法有两个要领,一是合并同类因素,二是去掉无效因素。现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 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 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拱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宇。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并到④里。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拟题和选材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很快就完成了审题任务。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误,就在于没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说,没有过好审题关。

        运用化简因素法审题,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联合结构的形式表达的作文题,往往是这样。比如《成功与失败》、《四化与文化》、《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这个道理,审题时就不会对已知因素逐一揣摩,只需找到两个因素的内在联系点(新 因素),审题的任务就完成了。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秉,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这种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昨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国各省(区)独立命题,陕西省、山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作文题都是《难忘的一天》,江西省命的是《难忘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区命的是《难忘的一件事》。题目虽不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时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一件事”,其实它们的表意重心都在“难忘”二字上,所以审题时只要扣“难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比如《桥》、《路》、《蜡烛》、《黑板》、《春风》、《攀登》、《习惯》等题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一点就行。这在快速审题时有个术语,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费时太多,不符合快速审题的要求。

       4.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审题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帮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反向思维审题法,一见到这类题目,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审好题目。

       5.满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题,具体规定了写作要求。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顾名思义,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无需多加考虑。快速审题要求 思维程序简化,要在极短的瞬间即明确题旨,确定写什么。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现以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说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庞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审题任务,诀窍在哪里?题目要求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 《光明日报》写一封信。这封信写些什么?只要满足“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这个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写这么三段:一段反映情况,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吁尽快解决。评卷时,这些考生的文章都获得了较高分。所以说,运用“满足要求法”审题,无需多动脑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题审好。

       6.虚实错位法

        所谓虚实错位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比如《路边小草》、《由路边小草想到的》、《路边小草赞》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瞥一眼题目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 小事,必须采用实题虚作的办法,无论写散文还是写议论文(杂感),立意都应该是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散文通过描写路边小草的形象 来表达前面所说的立意,写议论文抓住小草的特点,以前面所说的立意为出发点,直接展开议论。

        与实题虚作相对的是虚题实作。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错位法审题,碰到虚题,文章要写到实处。比如《追求 》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把它错位到实处,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 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这是写记叙文。要是写议论文呢?可以阐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或者阐述现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的道理,当然也可议论对伟大的目标的追求与日常生活琐事的关系。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这种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不会再冥思苦想,耽搁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在实际作文中,虚实错位的审题方法的应用是广泛的。譬如《妈妈的笑》、《秋叶》、《春雨》、《路》、《笑》、《灯》、《向日葵》、《家乡那条小溪》、《攀登 》、《改革》、《礼品》、《目标》、《明天》、《时间》、《心愿》、《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辩证法》、《在红旗下》、《面对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题目,运用虚实错位法去审视,思维方向对头, 目标明确《只需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7.联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离不开事物产生的背景。分析课文要介绍时代背景,评价人物要联系历史背景。作文的审题也一样,离不开题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不知道怎样立意,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习惯》,看起来不着边际,不知怎样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1988年,全国上下,从农村到城市,从机关到学校,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把《习惯》放到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虑,立即就会明白,改革就是对传统的旧习惯的否定。旧习惯不管怎样顽固,最终将会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后一定会胜利,新旧习惯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如果从这个方面找到思维的突破口,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不会走题。因为人们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把作文题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去审视,用时代的观点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不会出差错。一道好的考试作文题,都会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作文题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认真分析一下历届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这个特点。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国的怀抱来》,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年的《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0年的《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学习著作以后》,1962年的《说不怕鬼》,1963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73年的《记一个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成长的先进青年》。这些作文题都没有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届高考作文题,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从外表文字上看,好象与时代联系不大,但实际上文题与时代精神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从1988年的《习惯》到1990年的《玫瑰与刺》,都与当前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为题目与背景的联系是内在的,不显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题旨,立意就不准确,这更加说明“联系背景法”在快速审题中的重要作用。

       8.数学配方法

        有些作文题目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或是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风》、《红叶》、《高高的荷花箭》等题目,初看起来,审题难度较大,但我们用“数学配方法”审题,很快就能明确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阳县教研室、益阳县一中和十中、邵东县三中、邵阳市二中的领导和老师在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嘱摩课,当时由邵阳市二中的老师命了《暖流》这个作文题,让学生当堂作文。题目命出后,学生运用“数学配方法”审题仅仅两分钟,全班同学就完成了审题任务,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稍一思索,不到一分钟就挥笔写起来了。所有听课者都暗暗称奇。

        所谓“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数学上的配方程,必须保持方程两边相等,我们把配方程的方法用于审题立意,名曰“数学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惩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按照“数学配方法”,题目是喻体,写的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这个题目,“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还可以配上其它的本体来写。《春风》这个题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这个题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淀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很显然,文章要写的主要不是赞美荷花箭,而是要赞美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红叶》一题的题旨,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说,用数学配方法审视,《红叶》这个题目,真正要写的不是老树的红叶,而是老人的红心。树老叶红,人老心红,题目仅是象征而已,别无他意。再譬如,《绿叶赞歌》、《灯塔》、《铺路石》、《巍巍昆仑》、《松树礼赞》、《悠悠白云》等题目,初看都有一定难度,但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很快就可以把握题旨。

        前面说过,数学配方法适合于审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但是汉语的表意作用是复杂的,很多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作文题目也一样。譬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 》这个题目,可以指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这个题目,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导自己的金玉良言。对于这一类题目,可以当作实在性题目写;也可以视为比喻性题目写,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 能写出好文章,因为题目的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不过一般说来,把这类题目当作比喻性题目,运用数学配方法审视,有助开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把文章写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用以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能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譬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确实难以把握题旨。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如果运用添加因素法审视,在原题前面加上“我”、“老师”、“奶奶”、“校长”、“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题目成为《我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长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题目的意思就显得非常明白了。

        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审题,所添加的因素必缉和原题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异化。只有人才会有“心事",因此按照同一性的原则,给《心事》这个题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异化为物和事或其他动物。同样,“哭笑不得”是人的尴尬行为或事情的难堪结局,所以在给《哭笑不得》这个题目添加因素时,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还原法”,既是因素还原,自然要与原题目的因素保持同一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或文学色彩,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难度。碰到这类题目,不必慌神,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为平易,很快明白题旨,完成审题任务。

        有一次外地的老师来我任教的高一147班听快速作文观摩课,由听课老师当堂命题。当时两个县三个学校的老师商量,命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题目。命题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题目能给人一种新奇感,也有一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笔,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题目变成《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该写什么不是就很明白了吗?原题使用反问(也可以理解为设问)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通过文字改造,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一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审题,要注意的问题是改造后的题目一定要真实于原题的题旨,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譬如《 啊,资口水》这个题目抒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啊”字的感彩的理解,原题的“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叹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资江水》、《资江水真美》或《我爱资江水》,但不能改造为《讨厌的资江王》一类消极性题目,因为原题中的“啊”是不表消极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对题目进行审视过程中的一种主观思维活动,通过这种创造性思维快速完成审题任务,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题目是不能改动的。

       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 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题 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的感想和体会。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确定志愿,甚至还可以谈怎样 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象《从“墙内开花墙外红”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有感于社会见闻二三事》、《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加快审题速度。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0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