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与实践_企业战略管理案例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企业管理案例分析题2.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3.求一篇关于某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文章4.求两个企业管理战略的案例分析 纳后追加分数5.求一篇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及分析从送大楼谈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看一看下面一件小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联合国。可是在什么地方建立这个组织总部,一时间颇费思量。地点应当选在一座繁华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城市购买
1.企业管理案例分析题
2.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
3.求一篇关于某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文章
4.求两个企业管理战略的案例分析 纳后追加分数
5.求一篇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及分析
从送大楼谈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看一看下面一件小事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联合国。可是在什么地方建立这个组织总部,一时间颇费思量。地点应当选在一座繁华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城市购买建立庞大楼宇的土地都是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就在各国首脑们商量来商量去的时候,洛克菲勒家族听说了这件事他们立刻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在人们的惊诧中无条件地捐赠给联合国。他们在买下捐赠给联合国的那块地皮时也买下了与这块地发毗连的全部地皮。等到联合国大楼建起来后四周的地皮价格立即飞涨起来。现在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凭借毗连联合国的地皮获得了多少个870万美元。从以上中你能感觉到什么?是他们的先见之明,还是他们有过人之处?对他们来说他们都是有长远的利益观念,不为眼前的小利而患利患失。即从长远的观念来考虑问题,即人们现在所说的企业的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职能管理的崭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内容仅局限于对不同职能活动进行管理,如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由职能管理走向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次飞跃10年美国学者桑恩和豪斯历时7年对6个不同行业的18对大中型企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情况进行过考察,每一对企业都由一家运用了正式战略规划系统的企业与一家没有运用正式战略规划系统的企业组成。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在石油、食品、医药、钢铁、化工和机械行业中,运用了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在投资收益率、股权资本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上都明显好于没有正式战略规划的企业。同时发现,企业用正式战略规划以后,其经济效益要比没有战略规划的年代的效益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哈罗德又用了4年时间,对医药和化工行业进行了专题研究,不仅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且指出企业有无正式战略规划其经济效益差距在不断扩大。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企业的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因为:
首先,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加快走向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全面走向市场,企业的发展更多地有赖于自我定位、自我组织、自我寻找商机。企业必须有自己清晰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完成由行政机关附属物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转变。
其次,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进行经济结物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企业合理格局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影响,我国地区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企业结构很不合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今后几年,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速进行。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如何进行恰当的市场定位,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不仅关系到每个企业的自身发展j也关系到企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社会的合理配置。企业只有在。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结合上,正确确定自己的战略,顺势而为,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第三,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加快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们在获得更多进入别国市场机会的同时,也面临国际竞争对手大举涌入的严峻挑以一能否抗得住冲击,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能否成功地跨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这对于长期困于本土经营的我国企业是生死攸关的考验。入世之后,企业更应该强化战略意识,一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及时把握环境与未来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也是适应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我国企业比较优势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期。发达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同时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经济如何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得比较有利的位置,关键在于我国企业能否主动适应这种分工趋势,抓住机遇,正确定位,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接一部分我国有一定基础的加工制造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这是许多企业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切实努力。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外许多企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是企业研究与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企业的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如何,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没有明晰的正确的发展战略,缺乏长远谋划的企业,是很难站得住、走得远的,战略失误对于企业的影响更是致命性的。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博锐21
二是要切实加强企业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在对国内外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状况、目标市场和竟争对手情况进行详尽调研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远虚近实的原则,合理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博锐21
三是要健全研究机构,充实必要的力量。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用于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值得的,可以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中获利丰厚的回报。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要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有资料表明,经济发展50%靠技术,而技术发挥的程度80%取决于管理。要在高度重视技术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克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偏向。二要处理好制定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的关系。制定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在于组织实施。要克服企业战略说归说、做归做,规划和实施两层皮的现象,把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与组织实施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抓实施、抓落实上。企业研究部门也要花相当大的精力研究战略管理与战略控制中的有关问题,使企业战略更具可操作性。三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管理应当攻玉他山,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但是,无论多么成功的企业战略模式,都不能照搬照套。企业战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区别于任何其他同类企业。任何成功的企业战略,都只能来自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四要处理好决策者、专业研究人员与全体员工的关系。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首先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特别是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系统地研究。但是,企业战略的研究制定特别是战略的组织实施决不是少数人的事,而必须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只有深入渗透到全体员工的意识和理念之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付之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践,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题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一、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
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
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工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1998年。
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因此其发展必须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海尔从本地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入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在此期间,海尔在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中大量用国际标准。海尔冰箱早在1991年即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其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其它产品在90年代中期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认证。海尔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10个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然后拿回来用,其执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先进标准的用,使海尔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海尔的此种做法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其产品的出口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期间,海尔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调度中心的架构。
年,海尔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许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到2000年,海尔的出口额达2.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家电业独占鳌头,而且领先第二名近1倍。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目前,海尔在国外已设立10余家工厂;为绕过贸易壁垒,其布局基本上按世界各大自由贸易区或经济联盟设置。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家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
国际化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带来新的挑战。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为挑剔;全球购和销售则对企业的信息和货物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面向内需为主的原有运营体系已不敷所用。为此,海尔开展了其能力平台的再次升级,即以流程再造为手段,以ERP、CR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现代仓储和配送为骨架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实现整个企业购、制造和销售配送的即时化以及产品制造与开发的进一步个性化。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把整个运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企业内部。由于此种系统是由客户订单驱动的,可大量节约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整个系统现金流的产出,从而成为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力手段。在制造过程中,海尔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将其几十大类产品分解为数万个模块;同时在销售上引进B-B-C的方式,实现由商家(及最终顾客)设计、厂家制造。至此,一种以大规模定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
2002年1月8日,在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使世界为之一振。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因而,海尔三洋的合作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如今海尔正在做的就是美国、欧盟MBA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市场链”,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而变成市场的关系。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只对他的市场目标负责,每个人的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也就是彻底的绩效主义。海尔集团有3万多人,过去集团只有一张财务报表,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损益表,一张现金流量表。现在变成3万多张,每个人1张,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主体,你对着的不是你的上级、不是你的同事,而是对着市场。
海尔“市场链”理论受启发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目前许多大企业正在努力学习并运用与实践)。虽然两者都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实现形式,但两者又有本质的不同。价值链是以边际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市场链则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决定市场,所以要讲价值链;在新经济条件下,用户决定企业,所以必须谈市场链。海尔实施“市场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要把外部竞争的压力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要应对新变化,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首先要在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2002年3月13日,海尔集团与德国莱茵公司(TüV)、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公司(UL)和英国依梯埃—塞密柯技术有限公司(ITS)成立了国内首家国际认证合作室。这是海尔扫除贸易壁垒的“空降部队”,通过这个认证合作室海尔将国际认证公司最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使产品设计能够满足出口国家的要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综合分析海尔差异化战略演变的历程及其阶段,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匹配关系,即企业战略与能力之间的配合。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观,结构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核心能力或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包括流程与行为及更多的内容)则被认为是与战略真正相关的因素。海尔的经历可视为此种观点的一个恰当的证明:一种战略的导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则为战略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推进创造了部分条件。由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阶梯式上升且不断放大的平台体系。
但是,能力平台的整体提升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一种间断型的跃迁,其周期大约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在此期间,海尔将面临业内其他企业的强烈追赶。总之,海尔一直赖以取得成功的领先优势相对于其他优秀企业而言已日趋缩小,其间的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在这种形势下,海尔欲继续其产品、服务差异化的路线必须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能力基础。
二、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差异化战略也包含一系列风险:
1.可能丧失部分客户
如果用低成本战略的竞争对手压低产品价格,使其与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厂家的产品价格差距拉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为了大量节省费用,只得放弃取得差异的厂家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服务或形象,转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海尔主导产品冰箱也只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因素下降
当用户变得越来越老练时,对产品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可能发生忽略差异的情况。
3.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
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质量管理方面,与海尔同城并在彩电、空调等产品方面与其构成直接竞争的海信在质量管理方面亦相当出色,2001年还获得了首度颁发的国家质量大奖。至于快速反应能力,其核心技术是一套与经营流程相配合的、由软件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目前,ERP、CRM和电子商务系统在国内的大型企业已得到广泛的用,其简化版则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所接纳。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如松下、飞利浦等已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事业体系,它们在运营能力上起点更高,而且早已是国际名牌;以时日,待其理顺在华竞争的战略和运营体系后,将成为海尔的可怕对手。
三、核心技术的竞争——差异化战略的更高境界
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很少关注目前的顾客需求,它把专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茫然难测的未来。因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是以“新组合”方式,即以创新性的技术创造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的方式来满足需求的。它首先要求企业对科技发展的走向、人口和社会潮流的变迁形成富有想象力的,据以发展出一种产业预见,然后以此为准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
在这里,企业的竞争更像是一场接力赛跑运动:首先是产业预见能力之争,其次是核心技术的开发之争,最后才是产品的市场推出之争。其中前两项属于战略和能力领域的竞争,只有在此阶段取得领先,才能通过最后的冲刺赢得锦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技术是一种关键性的支撑能力。
海尔核心技术的研发自1998年海尔中央研究院(其宗旨为研发5~10年后的技术)成立以来开始进行制度化的努力。由于为时尚短,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如彩电芯片,以及最近研制成功的用于晰度电视的MPEG-2芯片等,但总体上来看,远不足以支持其众多关键元器件和零部件的需求。其核心产品大多依赖外部供应商的供给,只有很小一部分来自自制。
中国家电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组装厂与主要零部件厂的分立,垂直一体化的程度低。总装厂的扩张通常用横向多元化的方式,进入其他家电、通讯等行业并继续依赖外部对主要零部件的供应而极少进入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零部件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进入门槛较高。
例如当彩电进入集成度较高的单片机时代后,国产的双片机芯片即被淘汰,彩电业再度沦为“无芯”工业。海尔虽开发出此种芯片,但只用于其普通机型,较高档的“美高美”系列仍用飞利浦的芯片。因此,中国家电业的内核部分仍主要是“日本制造”、“飞利浦制造”等外国产品和技术。在这种格局下,重大的产品或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显然是掌控在别人的手中。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组装工业的主要厂商,均对核心零部件实行垂直一体化生产,日本、韩国及美欧公司莫不如此。汽车制造商除组装整车外,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主要总成的设计和制造均由自己完成,否则就不能保证其整车产品的设计性能。家电产品与此类似。所以对海尔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附加价值均在上游,差异化的源头亦在于此,与其忙于产品和地域的横向多元化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如通过向上游进军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同时也可实现增长。据报道,松下的微波炉产量为190万台,仅及格兰仕的几分之一。但其销售额并不亚于后者,因为它是下游厂家关键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
在完成流程改造后,海尔有必要将其能力平台进一步升级,转到以核心技术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向上游的核心产品,即关键零部件领域进军。
为什么要做零部件?因为核心技术包括制造工艺的开发,必须经过试验逐级放大才能进行批量生产;而且它具有干中学的性质,不做制造就不能掌握其诀窍。
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如何有效进行批评?
案情
工程部的14位职员由李、王两位性格不相同的正副经理带领,但近一个月内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造成李、王经理的看法不同。其中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张飞是新来的大学生,9月底报到上班,但一个月之内有二次上班迟到,还有一次,由于粗心大意将一个重要的报告提供的数据写错,但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重大影响。王副经理每次发现张飞的问题后,就当场立即对张飞迟到及工作不细致进行了批评。
其余的几件事也大都与此类似,或是因为违反工作纪律,或是因为工作不负责任,或是因为背后说同事坏话,另外三位职员同样被王副经理发现犯了错误,就受到了批评。
李经理认为王副经理的处理手法过于粗暴、简单,不应该批评职员。而应该讲求一定的领导艺术性,待事情稍过在恰当的时间用暗示引导、自身示范等手法对职员进行引导和启发。
您对李、王经理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认为进行批评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
一、看法是
1、批评是必需的
一般人多不愿正面批评别人以免造成摩擦,但发生错误后如果没有当场纠正,慢慢累积到非常严重才开口,往往容易变成破坏性的批评,批评者语带威胁或言语刻薄,被批评者因而心生反感,批评者又觉得受辱而积怒,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而公正的批评是必需的。
2、多进行建设性批评
建设性批评强调对方的功劳及可改善之处,而不是借问题进行人身攻击、批评对方个性上的缺陷,以防止对方取防卫性姿态,听不进忠告。
二、进行批评时应注意什么?
1、具体 批评时应具体说明问题之所在。同样的,称赞对方时也要具体说明,否则对方也不容易从中学习。
2、提出解决方案批评时应针对问题,提出对方未曾想到的方向、症结所在,或相应的措施。让被批评者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3、当面晤谈批评要注意场合,尽量用与当事人私下面谈的方式。在公开场合批评,较容易令对方不自在或有受辱的感觉。私下晤谈的效果较佳,一方面使对方了解所犯的错误,另外也提供对方说明或澄清的机会。
4、体谅别人批评时应有同情心,考虑别人听到批评后的感觉。如果以打压或贬损等方式来批评别人,不但不容易被接受,反而引起怨恨、自我防卫与反弹现象。
案例二、 沟通的重要性
案情
某企业在一次培训中让学员做了一个游戏,三名工人一起被蒙住双眼,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另有两名同学扮演经理,一名同学扮演总裁。工人可以讲话,但什么也看不见;经理可以看,可以行动,但不能讲话;总裁能看,能讲话,也能指挥行动,但却被许多无关紧要的琐事缠住,无法脱身(他要在规定时间内做许多与目标不相关的事),所有的角色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游戏的最终目标——把工人转移到安全的小岛上去。这个游戏真实地模拟了公司中的场景。请你理解一下这个游戏在管理上的意义
分析答案:游戏的'意义——企业上下级的沟通是多么重要啊!游戏完全根据企业现实状况而设计,总裁并不能指挥一切,他只能通过经理来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经理的作用更是重要,他要上传下达;而工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沟通。
案例三、管理员工首先需要了解员工
案情
有一次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与独生子欲将牛牵回牛棚,两人一前一后使尽所有力气,怎么样牛也不进去。家中女佣见两个大男人满头大汗,徒劳无功,于是便上前帮忙,她仅拿了一些草让牛悠闲的嚼食,并一路喂它,很顺利就将牛引进了栏里,剩下两个大男人在那里目瞪口呆。请你用管理学原理来分析其中的道理。
分析答案:
当我们在管理员工时,要知道员工需要的是什么,然后针对其需要,说些他们想听的建议和利益,而不是强制员工去做。钓鱼时用的鱼饵,不是您所喜欢吃的东西,而是鱼最喜欢吃的食物。您与员工交谈沟通时,勿忘“投其所好”。真正了解员工最关心的是什么?您将如何满足他的需要?
案例四 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
案情
放暑了,大学生丹妮到一家高档法国餐厅当服务员,她非常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在这里,每小时工资为2.35美元,还有小费。每天两顿正餐中,她的客人所点的酒菜平均约90美元,如果表现出色,会拿到15%--20%比率的小费,那么一天中她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饭店老板葛多特在雇佣丹妮时,强调他希望员工表现出色,并谈到公司的将来和大家齐心协力象团队一样工作的重要性。丹妮受到鼓励,下决心要竭尽全力做好工作。
老板葛多特工作非常投入和勤奋,但脾气暴容易雷霆。当餐厅变得拥挤起来,客人等着上菜的时候,他会冲着厨房,用法语对厨师大吼:“快点,慢吞吞的象蜗牛一样,连我的老祖母也比你们快得多!”
前几周,葛多特从来没有注意到丹妮的存在。听到他对厨师那样训话,丹妮倒庆幸没有被老板注意到。不过她有点纳闷,为什么几个周过去了,他还没有跟她说过一句话。丹妮干的很出色,小费不断增加,平均20%。客人们称赞她服务快速和高效。因为她已经学会一手端几个盘子的本领,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她在厨房内来回跑动的次数,确保服务质量。她非常明白,提供真正的优质服务意味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丹妮的热情服务,为餐厅从顾客那里多赚到了不少的钱。通过学习,簖妮掌握了向顾客推荐佐餐酒的技巧。她总是不停地穿梭于餐桌之间,看客人是否需要添加各种饮料。她还能绘声绘色地向客人描绘各种高档点心,邀请客人购买。偶尔有法国人或法裔加拿大人光顾该店的时候,她能用娴熟的法语与他们交谈,她的记忆力非常好,总是能记住谁点了什么菜,并且能及时送到。客人走的时候,她总是不忘记与他们道别,并欢迎他们再来。
尽管如此,老板还是没有注意到她,每天她向他打招呼时,他只是喃喃地敷衍了事。然而,有一天晚上,他总算和她说话了。更确切地讲,当她把一碗浓味炖鱼掉在地毯上时,他开始向她咆哮如雷,尽管丹妮感到抱歉,并立刻拿来海绵擦拭,但老板还是怒吼,并告诉她,要从她的工资里扣掉8.95美元,包括鱼和清洗地毯的钱5美元。那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丹妮感到愤怒和不解,也许她不该试着一次端4个盘子,但也不过是一个临时工的偶然失误
而已。她为客人的热情服务,老板为何就不能注意到呢?老板的表扬为何就那么难?
第二天,她十分小心,一次不超过2个盘子。速度放慢了,小费减少了。由于客人很多,大家几乎是一路小跑地服务,但老板仍旧不听地嘟嘟:“快,快,难道你们的鞋里有铅吗?”丹妮的小费减少了,意味下学期她只好用米饭和面条来充饥了。她不得不继续加快速度,但心理祈求,千万不要再打破碗了。她盼着9月来临,等待老板从只知道工作和冷酷无情中摆脱出来。
问题:
(1) 葛多特取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特点?你认为他是否有效?为什么?
(2) 如果你是葛多特你将如何管理餐厅?
(3) 如果你是丹妮你将如何面对葛多特这样的老板?
(4) 试讨论管理者应如何有效的激励来争取员工们的最佳努力?
案例五 如何应用双因素理论?
案情
史迪夫所在公司的奖励制度是通过建立奖励基金的形式来发挥吉利作用,公司根据年度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基金的数额,例如5%。主要用来为下年度的晋升和绩效奖励来增加薪金。理论上可以对优秀多奖励,但实际上,每年对每个人都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不论是否优秀、平平、较差。否则,管理者会有麻烦。为了减少抱怨,几乎是平均分配,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由于数量较少,对激励来讲实际上是无用的。史迪夫一直为此很苦恼,直到他参加了一个管理培训班。在班上,著名管理专家对他们过分重视金钱和加薪的问题予以评价,指出钱并不能激励人!然后他列出了一些能够激励人的因素:大致如下: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富有趣味的工作。
3、富有变化的工作。
4、行动自由。
5、责任。
6、成就感。
7、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8、荣誉。
9、良好的合作者。
10、优越的工作条件。
11、薪金。 工资排在最后,真令人吃惊。此后,史迪夫不再关心考核提薪的限额了。在研讨班结束的那一周,他对一个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考评,当天该员工正好工作满一周年。史迪夫先强调了其贡献,特别表扬了其一年来的工作成就。然后讨论了以后如何充实其工作,使工作变得更有趣味和挑战性。以后还为以后几个月的工作制定了目标与达到目标的途径,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当最后谈到加薪的数额时,员工极为不满和恼怒:“什么?只有5%!你还是把刚才那些漂亮字眼留给其他人吧-----表扬是不能当饭吃的!”
问题:
(1) 谈谈你对双因素理论的认识?它在什么情况对什么样的人有效?什么时候无效?你是否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2) 你觉得史迪夫做错了吗?是否是其管理艺术上有问题?还是理论是不对的?
(3) 如果换做你是史迪夫,将怎么对该职工进行考评?以使该职工以后继续努力工作。
某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星际公司的经营战略
星际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电子产品的小型民营企业,1996年创建于北京中关村,创业时仅有3名员工,不足2万元的资产。
经过6年的苦心经营,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6家子公司、员工达300人、资产近2个亿的集团公司。
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通信、安防、网络应用等十几个领域,经营的产品多达500余种。
公司的高速发展靠的是务实高效的战略选择,靠得是企业战略的运筹与把握能力。
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中,星际公司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捷径,就是寻求稳定的大企业作为自己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
他们认为,小企业除了生产别人不能与你竞争的专用产品外,还应找到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作为自己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向他们长期供应自己的产品。
这样,自己的产品就会有稳定的销路,生产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公司在成立4年后的2000年找到一个国外的大买主,该公司每年将从星际购买大约800万美元的系列配套产品,这使得公司的产品有了比较固定的出口路线,同时企业的知名度也得到空前提高。
分析:
1.星际公司用了什么经营战略?简要介绍该战略。
答:星际公司用了依附型经营战略。
所谓“依附”,就是把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相对固定地纳入或嫁接在某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上,成为该企业系列化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小企业来说,“依附”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企业群体化的有效途径。
如星际公司找到的国外大买主,每年大约800万美元的系列配套产品,使其产品有了固定的销路,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
2.你认为星际公司作为小企业还可以用哪些经营战略?
答:作为小企业,星际公司还可以用地区导向型经营战略、产业结构导向型经营战略、“夹缝”发展型经营战略和联合竞争型经营战略。
求一篇关于某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文章
目前阶段选择第一种。理由:
1、设置全资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应该短期内的资金和运作成本会很高,不利用发展。
2、由代理公司做,容易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营销管理模式更容易推广。
3、寻则方式与该公司的战略定位有关。前期应该是属于产品推广、占领市场战略,如后期发展良好,则可考虑2、3方式,属于战略扩张阶段。
求两个企业管理战略的案例分析 纳后追加分数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巨人集团的衰落
.
什么导致了巨人集团的衰落?
巨人大厦本应是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一个丰碑式的建筑,结果却成了一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庞大企业集团衰落的开始。纵观这个案例,巨人倒塌的原因不能浅显的归纳为投资的失误。促成巨人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史玉柱本人主观上没有看清“巨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巨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面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真正成长成一个“巨人”时,企业的战略规划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巨人的衰落,正是由于战略的严重失误导致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在没有有效的环境分析、稳健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下,取激进的扩张战略。
一、扩张战略的选择
巨人的扩张战略到底错在那里?
选择做一个混合式多样化发展的企业,出发点是为了分散经营的风险,但在对各个行业没有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整个产业环境缺乏预测和分析的情况下,贸然扩张只会使风险更大。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
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进行取舍。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
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 “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
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的一部分。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
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竞争,最终导致配置的失控。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二、外部环境分析
问:巨人失误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巨人的失败,最根本的,可以说是没有一套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战略。所谓“量身订做”就是战略选择没有适应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没有着眼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决策没有溶化在环境中,而是孤立于现实的。
1. 行业的特点
从建巨人大厦到进入房地产,仅仅是因为巨人觉察到了房地产的火热,有利可图,而不考虑行业本身特点所引起的风险。房地产行业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往往热得快,冷得也快,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巨人进入房地产的实施,可谓是“做工粗糙”,决定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出发点单纯,盲目和短期化,没有形成系统的流程管理和规范。资金保障是房地产行业的关键所在,巨人在资金的管理和支持上过于自大,与银行缺乏沟通,没有把资金的保证落在实处。
生物工程领域更有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科研的特点。巨人进入生物工程是有本钱的:优秀的产品、一定量的资金,但是该行业进入成长期后仍需要足量资金的支持,史玉柱却釜底抽薪,在最关键的时候拿走了生存、竞争保证,导致了“半死不活、逐渐萎缩”的结局。
求一篇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及分析
麦当劳和肯德基
在我们的记性中,麦当劳和肯德基不是脸对脸,就是肩并户。长期以来,它们对垒圆筒冰激凌、辣鸡翅、鸡腿汉堡等同类产品的帮事,也早就为我们所津津乐道。但经过多年的比拼,如今这两大世界快餐业世头之间的战略差异越来越明显,看来它们开始找到各自的发展道路了。
一、肯德基
肯德基公司所属世界上最大的餐厅集团——百胜全球餐饮集团,集团内有包括分布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30,000 家连锁的世界著名的肯德基餐厅、必胜客餐厅、taco bell 餐厅。
肯德基是世界最大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拥有超过11,000多家的餐厅。这些餐厅遍及80多个国家,从中国的长城,直至巴黎繁华的闹市区、风景如画的索非亚市中心以及阳光明媚的波多黎各,都可见到以肯德基为标志的快餐厅。
肯德基正是为了满足中国餐饮业发展的需求,于1987年进入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古都北京,从而开始了她在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史。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 而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也是当时北京第一家经营快餐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北京作为一个发展的起点,肯德基在全国的发展就如同燎原之火。1992年时餐厅总数为11家,是当时在中国经营快餐连锁餐厅中数量最多的公司,到1995年,已发展到50家。
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一百家店在北京成立,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又一个新的阶段。同年6月1日肯德基上海人民公园餐厅以近40万元的日营业额,刷新了肯德基全球单店单日营业额的历史记录。在中国,肯德基现在每天为近100万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自1987年开业以来,肯德基在中国已售出24万吨鸡类产品,这些鸡原料都产自中国本地,粗略估计,肯德基在全国售出的鸡肉总量合,六亿二千四百万只鸡,如果将每只鸡首尾相连排列起来,相当于往返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36次的距离。
今天,肯德基的业务发展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地认可,有了很大的飞跃:
1999年根据专业的调研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16,677份问卷调查显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西式快餐——肯德基, 因其独有的美食和品质,被中国消费者广泛熟知和喜爱,被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名牌,名列前十名国际知名品牌的榜首。
2000年11月28日,肯德基在中国的连锁餐饮企业中领先同业,第一个突破400家,创国际快餐连锁业在中国开店数的之最。到2003年1月,肯德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又在中国突破800家连锁餐厅。 至今肯德基在全中国设有32家肯德基有限公司,管理并经营着全国近200多个城市里850多家连锁餐厅,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使肯德基成为一家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快餐连锁企业。
二、麦当劳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概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全球麦当劳的整体制度体系中,麦当劳餐厅的营运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和欢乐、美味是通过餐厅的人员传递给顾客的。然而餐厅并不是麦当劳这一世界品牌的全部,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在它的后面有全面的、完善的、强大的支援系统全面配合,已达到质与量的有效保证,而这强大系统的支援当中包括: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食品加工制造供应商、包装供应商及分销 商等购网路、完善健全的人力管理和训系统、世界各地的管理层、运销系统、 开发建筑、市场推广、准确快速的财务统计及分析……等等。每一个部门各尽职能,精益求精,发挥团队合作,致力於达到麦当劳”百分百顾客满意”的目标。
麦当劳公司以经营快餐闻名遐尔。1955年,克洛克在美国创办第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时候,其菜单上的品种不多,但食品质量高、价格廉、供应迅速、环境优美,连锁店迅速发展到每个州;至1983年,国内分店已超过6000家。1967年,麦当劳在加拿大开办了首家国外分店,以后国外业务发展很快。到1985年,国外销售额约占它的销售总额的1/5。在40多个国家里,每天都有1800多万人光顾麦当劳。
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当天无数市民举家前往,共享喜悦;随后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交易人次超过万人。从1992年以来,麦当劳在中国迅速发展。1993年2月广州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广东国际大厦开业,开业当日的交易人次打破当时的麦当劳全球记录;1994年6月,天津麦当劳第一家餐厅在滨江道开业;1994年7月,上海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淮海路开业;1995年江苏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南京夫子庙开业,开业当天创下了全国麦当劳平均消费额的新纪录;同年7月武汉麦当劳第一家餐厅也在江汉路隆重开业;1999年12月和2000年8月,中国西部城市成都、重庆麦当劳餐厅分别开幕,开业当天,盛况空前,特别是重庆麦当劳开业当天的营业额打破了中国日销售历史记录;2001年8月,西安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
相继数年间在各级的有关部门和中方合作伙伴的协助下,麦当劳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等17个省的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460多家餐厅,在中国的餐饮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麦当劳秉承“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的经营原则,并坚持在中国建立完善的食品供应网路系统和人力管理及训系统的理念,应与本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繁荣。
*注:餐厅的总数为截至于2002年第一季度的统计
“水涨船高”式营销vs“量体裁衣”式营销
一、肯德基的“水涨船高”式营销
1、终端人员本地化、职业化;注重培,志存高远
肯德基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肯德基在全国共有员工50,000多名,餐厅及公司各职能管理人员5,500多名,从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起到现在的850多家餐厅,肯德基一直做到了员工100%的本地化。在近16年的发展里程中,肯德基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餐厅服务员, 餐厅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公司都按照其工作的性质要求安排科学严格的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同时还丰富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发展。许多有志青年在肯德基成长, 成为企业出色的管理人才。
为使肯德基的管理层员工达到专业的快餐经营管理水准,德基还特别建有适用于餐厅管理的专业训练基地——教育发展中心。自中心建立以来,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
海尔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也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39亿元(128亿美元)。下面是有关海尔的SWOT分析:
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彰显出发展实力。"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目前,海尔累计申请专利6189项(其中发明专利819项),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在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海尔还主持或参与了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海尔的有时还包括: 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员工素质的相对较高;多年规范化管理相当好的基础;真正把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难得有一名老总能够对信息化分析得如此透彻,阐述得头头是道;观念转变在前,流程再造在后,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前行,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首开海尔观念转变之先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现在的海尔;等等。相对于国外企业,海尔的信息化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2001年与1995年的DELL所处的环境早已大不相同;在全球internet的大范围普及和国际化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扩张局势下,海尔在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当然更容易取得成绩
劣势:海尔在传播和公关技巧方面十分欠缺,这将使中国未来的收购企业十分困难。海尔公关方面欠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在聘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注重对技术,知识的考察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考察。海尔这些年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毫不怀疑它的国际化。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内部的信息化还好说,外部的信息化,尤其是与国内供应商、分销商的电子数据交换,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购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仍然难以彻底实现。海尔的愿望是好的,它希望它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信息化水平都能够跟上它自己,但实际情况与预计却是大相径庭,没有人能跟得上海尔的步伐,海尔最终是孤掌难鸣。试问有哪些家能够真正与海尔实现网上订单?个别用户的点菜式订货究竟是不是新闻噱头?国情所限,方法必须变通,结果仍然是回到原来的电话、传真订货流程去,“信息化”徒劳无功。外部环境的不配套、不同步,是导致海尔外部信息化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也许是海尔始料未及的,但也可能就算是知道这个结果,也要硬着头皮上,谁让它是海尔呢!海尔就是要处处争第一!
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是人才,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市场无处不在,都有市 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海尔的管理之。海尔在未来的时间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继续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基准。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信息化。同时伴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海尔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海尔的发展机会在于要把握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海尔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三个转移。一是内部组织结构的转移;二是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不是指产品出口,而是说要海外建厂、办公司;三是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做到前端设计,后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还而应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创世界名牌。
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很多威胁,伴随着家电企业的不断兴起,技术的不断完善,海尔必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优势。此外还而应该向多产业方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面对海尔的信息化,国内同行们大约是一边看海尔外部信息化的热闹,一边加紧自身内部信息化的推进,这就是海尔所面临的威胁,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使海尔如芒刺在背,敢于吃螃蟹的也许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海尔外部信息化的停滞不前,也给国内的信息化产业当头一棒;可以预见到,一旦外部信息化的时机成熟,从技术角度上讲,谁也不会比谁慢多少;倘若撇开这些年来的海尔品牌宣传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们外部信息化的成长也只是旦夕之间。
总结: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要防微杜渐。 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上一篇:红色革命诗歌_红色革命诗歌集